「清水黃家瀞園」,是日治時期興建的私人宅第,建築形式採「西式、閩南式」
混合的折衷風格,第一進屋頂採日式寄棟屋頂,
是海線地區古蹟宅第中規模最大的。
臺中市政府於102年將清水黃家瀞園公告指定為古蹟,
市府文化局投入7,000萬元辦理古蹟本體的修復工程,
於去年5月初順利完工。
文化局長張大春日前率同仁勘察古蹟現況,肯定古蹟本體的修復成果,
也表示未來會爭取第二期工程經費,辦理週邊環境的修復作業,完工後將積極活化清水黃家瀞園,
打造成為臺中第一間合法古蹟民宿空間,勢必會成為清水區的熱門新景點,
帶動海線的文化觀光產業發展。
清水黃家瀞園於日據時期昭和年間(1929年)落成,建築群是「二進、雙護龍」的格局,
第一進的建築物採折衷式樣,建築立面的柱式、拱圈和山牆是巴洛克式建築語彙,並大量採用細緻的洗石子裝飾;
第二進的建築物是傳統閩南式樣,牆身立面貼有白色磁磚,屋脊以傳統的剪黏裝飾,簷廊柱子有雀替和彩繪等。
創建者黃汝舟曾於日據時期擔任三塊厝庄長和四塊厝區長,
因此,第一進的正立面山牆有「東觀傳經」字樣,顯示家族重視傳統經學的價值觀;
第二進的正廳牆面上有兩幅書畫,乍看是掛在牆上,其實是直接「畫」在門頭堵牆上的彩繪書卷,
繪畫者劉沛然也是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的彩繪師。
張大春表示,本次修復工程的重點是針對大量土埆牆體、屋架、門窗、剪粘等進行補強和修復。
其中,在修復第二進正廳的屋頂時,為了保留原有屋脊,特別採用「吊脊工法」將中脊懸吊固定,
以修復下方的屋頂結構;
同時,清水黃家瀞園於民國96年曾遭祝融之災,本次修復工程除了針對毀損的結構進行修繕,
也特別在第一進前廳保留一樘經火災而碳化的窗臺,未來將設置說明告示牌,
讓參觀民眾了解古蹟的歷史痕跡,也提醒古蹟管理維護的重要性。
按 : 黃氏家族祖籍為福建南安,清乾隆年間移居台灣,當時來台的祖先黃玉衡定居
於彰化大肚西上保牛罵頭保,後來於三世黃阿試時才搬遷至三塊厝附近開墾。
黃汝舟育有三子茂林、厚卿、貽錦,其中以黃茂林的發展最為突出,
經營裕源米糧,承續黃家仕紳富商名望。
黃宅約於 1929(昭和4)年起造,歷時三年完成。
落成後黃汝舟及其派下由魚池口的三塊厝55 番舊宅遷到現址。
據黃培甲口述,黃汝舟會決定建造瀞園,是舊居人口眾多,空間不足。
黃汝舟將主持興建工作交給長子黃茂林。
黃茂林經營米榖生意,因經商需要時常到臺北,據其姪兒黃培甲口述,
他因此參考三峽、大溪街屋的風格,由黃茂林親自畫瀞園的設計圖,
找清水街顏厝的土水師傅顏同茂來主持建造工程,
包括土水、大木、剪黏、泥塑、洗石,皆由該匠師班底完成,
其班底都由家族成員組成。
鑿花則另聘清水的楊姓匠師,彩繪則於建築後階段,
約1931-1932 年間聘請石岡彩繪師傅劉沛然完成。
1935年中部大地震後,
瀞園分別在1939年與1951年重修。
張大春提到,未來,文化局也研擬將清水黃家瀞園的左、右護龍規劃為住宿空間,
搭配餐飲和文物展示區委外經營,讓民眾無論白天或夜晚都能細細品味古蹟之美,
打造臺中海線特色文化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