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昔稱「牛罵頭」,原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牛罵社(Gomach)
之社域,地名「牛罵頭」即是Gomach音譯而來,
清水地名又稱「寓鰲頭」,則因清水東境有鰲峰山,古稱「鰲頭山」,
大正九年(1920),因鰲峰山麓下「埤仔口」有一靈泉,清澈可鑑,而改名為「清水」。
由牛罵頭遺址發現得知,早在3500-4000年前即有先民,以此為生活場域,
根據荷蘭人於西元1657年的戶口調查,當時「牛罵社」的戶數有58戶,人口共193人;
清雍正十年(1732)大甲西社番亂平定之後,「牛罵社」改稱為「感恩社」。
清雍正十一年(1733)漢人已大批湧入清水地區墾殖,開墾秀水、三塊厝、客庄、
橋頭、田寮、後莊、社口、頂湳、下湳、菁埔、埤仔口、山腳、水碓等十三莊。
乾隆元年(1736),客籍墾戶吳瓊華,向張振萬墾號獲得墾批,率族人入墾平埔族
巴宰海族﹝Pazeh﹞領域之埔地,開闢吳厝庄、公館庄等。
乾隆四年(1739),楊姓漢人入墾十二甲庄(今之高南里),蕭、趙、王三姓則至
大甲溪岸開拓海口、牛埔、舊庄等地。
乾隆十年(1745),上述四姓墾戶,北上抵達大甲溪南岸,墾成一帶之荒埔,
創建高密莊、三塊厝莊、四塊厝莊等聚落。
四塊厝於清領時期稱裕嘉庄,因仕紳蕭成公於庄內之四間宅第雄偉壯觀,
遠遠即可望見,乃以四塊厝稱之,久而簡稱「四塊厝」。
日治時期將裕嘉庄改稱四塊厝,二戰後置鄉設里,因庄內人口較多,
分設兩里以現在高美路三七六巷為界,東邊以舊名為裕嘉里,
西邊因近臨江大道(現臨海路)而以臨江里稱之。
本庄位清水區行政區之中心偏西北隅,東以高美路、中央北路與國姓里為鄰,
北以臨海路與高南里相望,西鄰海濱里,南邊則與武鹿、秀水、橋頭相接。
全庄均為平地,屬台中港特定區都市計劃之農業區,平疇沃野,畎畝交錯,
居民以從事農業為主,工商服務業為輔,
農作以水稻為大宗,蔬菜則以韭黃為本庄之特產,另葉菜類亦不少。
全庄屬散村形式,人口集中於四塊厝本庄、甲七、溪底、鎮平庄等四大聚落內,
里內有寺廟多家,其中以朝天宮為代表供奉天上聖母,
為本庄之信仰中心,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