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9年(1920) 生效的市街改正當中,原本嘉義廳大坵田堡的五間厝庄改稱虎尾庄,
並合併其周邊的數個庄,庄役場(行政中心)設在原來五間厝庄內。
1933年,虎尾庄因人口眾多、商業繁榮而升格為虎尾街。
虎尾庄合併1920年9月底為止存在的13個庄:
嘉義廳土庫支廳大坵田堡的:竹圍仔庄、五間厝庄、平和厝庄、埒內庄、廉使庄、
蕃薯庄、大墩仔庄、牛埔仔庄、北溪厝庄、三合庄、湳仔庄。
嘉義廳斗六支廳他里霧堡的:過溪仔庄、惠來厝庄。
除了五間厝改稱虎尾(大字)之外,庄名大致保留,
但將「庄」依照日本的行政區劃用語改稱某某「大字」,例如蕃薯大字。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廉使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廉使庄」,隸屬於大坵田堡。
該庄北與吳厝庄、三塊厝庄為鄰,東與埒內庄為鄰,南邊為五間厝庄,
西南邊一小段與竹圍仔庄為界,西邊為北溪厝庄。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廉使、尾藔等…..
根據永興宮略史:康熙初期,鄭成功征服台灣以後,漢人陸續來台開拓。
是時,彭姓者開基廉使庄,初期住民佈散附近,建寮墾殖,一日有二隻水牛相閗而追至
今廉使里庄中,於崙土上起出一把龍銀,彭姓者追趕而至,見狀甚喜,認是吉地佳兆,
必定地靈人傑,於是眾議遷集此地建居而作,聚落日漸發展,人丁興旺。
老翁使其後庄社更加振興,住民安居樂業,眾為紀念神恩,
而將帶上帝爺來庄的老翁之名廉使,取號為庄名,
此為全省獨有之地名由來。
惟在地人稱本庄名為黏菜庄,
廉使是後來取諧音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