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京(1690—1773)字振萬,號東齋,綽號番仔駙馬。

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源高甲赤山村人。

是臺灣中部地區平埔原住民巴宰族岸裡社的首任通事,

其兄弟為張達朝、張達標,也是著名的墾荒者。

康熙五十年(1711)平埔原住民巴宰族社民,受瘟疫侵襲,

頗有死傷,張達京熟練中醫,以草藥為社人治病,活人無數。

社人感激涕零,阿穆賜以女兒為妻,其餘諸社頭目皆以女妻之,

張達京成為番仔(原住民)的駙馬,

共娶得六名平埔族公主,俗稱「番仔駙馬」。

雍正元年(1723)原漢紛爭時有所聞,

清廷需要幹練人士奔走協調,

遂舉張達京為岸裏社第一任通事。

他既是官方通事,又是岸裏社頭目的駙馬,人又精明幹練,

很快就成為岸裏九社的重要人物。

他初至台中平原,即以此地廣闊卻雜草叢生,

荒蕪閒置,至為可惜,興修水利,披荊斬棘以啟山林,

因而日後引渡閩粵移民湧至,

奠定拓荒台中盆地北緣的基礎。

數十年下來,張達京成了中台灣的首富,

他所組織張振萬墾號「六館業戶」並邀集該區域的有錢人

一同投資土地開墾事業,以張達京為首,秦登鑑、姚德心、

廖朝孔、江又金、陳周文等六人,遍及大台中地區,

包含臺中市市區、豐原、神岡、大雅、潭子等處。

大房張達朝也以「張承祖」墾號開拓「阿霧林」

(今潭子鄉頭家厝)一帶。

張達朝族譜寫到源自於赤山樹德堂張氏,

而赤山樹德堂張氏的始祖為張化孫,其後代散居各處,

也包含廣東大埔的張達京一脈。

大埔縣建置於東晉義熙九年(413)。據《大埔縣誌》:

「大埔,蓋俗稱,平曠高原,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

自茶山(舊縣治)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百頃地,總呼為埔。」

明成化十三年(1477)立饒平縣,縣地域屬之。

明嘉靖五年(1526)改名大埔縣,屬潮州府。

茶陽古鎮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北部,毗鄰福建省

永定縣,與梅縣鬆口、平遠仁居一起列為粵東三大古鎮。

茶陽是大埔縣老縣城,有一千多年歷史,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傑地靈…..

在墓園的部分墓碑上可見茶陽的燈號。

張達京育有六子,仕華、鳳華均為歲進士(貢生)。

從墓碑上看來,張達朝家族亦多人擁有歲進士之頭銜。

張麗俊(1866-1941)字升三,號水竹居主人。

豐原下南坑人。為張達朝後裔,自13歲起至28歲共受

15年漢文教育,而奠定其漢學基礎。

日本治臺後,於1899年被舉為下南坑第一保保正,

也曾擔任葫蘆墩區十九保聯合會議長、豐原街協議員、

葫蘆墩興產信用組合(1922年改稱豐原信用組合)常任理事、

富春信託株式會社的常任理事、豐原水利組合評議員等職,

管理八寶圳與葫蘆墩圳的灌溉問題。

一生還有一項重要貢獻,就是修繕慈濟宮,

1907年他加入櫟社,成為重要成員之一,

時常參加吳子瑜舉辦的東山吟會,並提攜以豐原人為主

組成的豐原吟社,常參與詩社的聯吟大會。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