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苑位在彰化西邊靠海,有著西岸明珠的美譽,

鄉內水產養殖發達,在清代叫作番挖或番仔挖,

日治時期改名沙山庄,直到戰後改名芳苑,

曾經有過一段非常興盛的歷史,

是鹿港的第二外港,

但隨著地理環境的變遷及人口的外移,盛況不再,

昔日盛況藉由口耳相傳至今。

由於嘉慶年間鹿港港口積沙,船隻改由王功港進出,

再由海溝進入鹿港,王功港在此興起。

道光年間王功港也因積沙,

船隻再改由番挖進出,番挖港在此時興起,

在清末時期番挖是全臺第35大市街,

在現今彰化縣內僅次於彰化、鹿港、北斗,

更是比現今西南地區中心二林熱鬧,

當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斗五番挖」之稱。

後寮,原寫為後藔,是芳苑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鄉東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

後寮村、三合村。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後藔、過埤、

埤底、埤北、內溝仔墘等,

寮中巷洪秀才大厝的建物正身為七開間,極具特色,

正廳有鹿港郭新林的彩繪作品,整體格局尚稱完整,

正身木構、小木、彩繪等具有工藝水準。

洪家古厝的現狀是目前室內多為閒置空間,宅內堆放雜物,

於正身龍邊處飼養牲畜,院門內龍虎兩側之院埕有作物栽種。,

有院埕及院門院埕,原有一處拜亭已於40年前拆除,

磚造院門曾歷拆遷整修,後加建側院之水泥圍牆。

據相關資料建於昭和3年(1928),

由文秀才洪屋之子洪鐵、洪臣、洪蚊三人所建,

引中國建材、彰化竹塘之磚,由鹿港匠師所造,

洪家除為當地大地主,也兼營油車生意,

據民國83年(1994)由彰化縣政府出版、許雪姬主編之

《彰化民居》(1994),對該屋定名為「後寮村洪宅」,

並對其進行相關之田野紀錄,記述洪宅:

「格局為九包五,有院門、正身七開間,左右二護各五間,

正身三間皆木造,木門六扇以上有裝飾,尤其身板以斜萬字紋構成,

其上另雕有竹葉,是彰化民宅中僅見的,頂板的花鳥透雕精彩」、

「正殿內壁板書繪細緻的壁畫」、

可見其建造物以當時的民宅之特殊性與文化性。

目前整體格局尚稱完整。

所在聚落之街道巷弄延續日治時期紋理,

兼具農業及教學空間,

於民國112年(2023)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正廳有鹿港彩繪名匠郭新林的彩繪作品,

正廳書法為漢學家洪學鼎(為文秀才洪以倫子)之作,

保存完整,正身木構、小木、彩繪等具有工藝水準的建造。

整體空間作為民宅使用,兼具農業空間與漢學堂讀書處所。

虎邊護龍留有一只木作油桶,

為早期洪氏先人從事油車工作之用。

後寮村,位於芳苑鄉與二林鎮的交界,

隔著芳苑工業區與二林鎮相鄰。

村內人口以洪氏為大姓,大都是早期由芳苑遷徙來此結社

的洪氏先民,村內屋舍比鄰而建,其間巷道筆直,不似一般庄頭

社區內的窄狹彎曲。

後寮社區是一個文風頂盛的一個小村莊,

在這裡出現過3個文秀才,2個武秀才,

其中又以日治時期頗負盛名的二林詩社香草吟社的創始人

洪似倫,為最具代表性。

大正七年,循眾議擴為「香草吟社」,推許存德為社長,

洪以倫為詞宗,李木生、洪明輝、洪志古為顧問,

月月課題,酬唱吟詠,切磋琢磨,濟濟多士,

吟腔不絕,社運極盛一時也。

洪以倫(1870-1925),字由愷,號多此生,乳名黑毛。

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19世紀其祖渡海來臺,落腳於臺中

大度山,數年後始遷來後寮定居。

父洪緒,母陳粉。年少時,才智過人,聰敏有加,

其父特地聘師入門教授課業,奠定了漢學基礎。

詩學造詣深厚,詞賦冠絕一時,

書法蒼勁有力,尤以隸書見長,

可謂詩、書、文俱佳,後赴府城赴考。

日治後,回祖居地福建同安,

進入邑庠就讀,為同安縣學生員之一。

局勢穩定後回臺,先受聘至臺中教授詩詞,

後回二林設帳教故鄉子弟。

大正2年(1913)夥同詩友組「讀書俱樂部」,

歷經5年,進而創立「香草吟社」,推許存德為社長,自任詞宗,

積極推展詩學,獎掖後進。繼受聘於北斗螺溪吟社,又受聘至

磺溪(即彰化),擔任麗澤會、同志青年會、白沙吟社

(臺中大甲)之主講。

復與吳德功、施梅樵等人創辦「崇文社」,

亦曾於天公壇(今彰化市元清觀)內講授詩學,

並受聘於鹿港辜顯榮府宅當家庭塾師。

綜觀其一生講學,

除二林外,遍及彰化、北斗、鹿港及臺中等地。

二林聞人洪文舉曾云:

「彰化地方學詩文者,莫不以以倫為由歸者,

桃李盈門矣。」

據說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也是其門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