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鎮在過去是平埔原住民巴布薩族二林社

的所在地,鎮名也因此而來。

荷蘭時期漢語拼寫作「Gilim」,

巴布薩族名拼寫為「Tackay」,

並記載此處有許多船停泊處,可見當時是重要的口岸。

而早在1610年代的《福建海防圖》已有二林、三林之地名,

到了康熙年間高拱乾的《臺灣府志》再次提起有二林、三林,

康熙與雍正年間的臺灣輿圖也有二林社與三林港的紀載。

二林於康熙六十年(1721)設堡,

雍正年間二林堡分出了深耕堡,

到了乾隆年間又從深耕堡分出二林下堡,

而二林堡則改稱二林上堡。

進入日治時期後,二林上、下堡與深耕堡一帶在初期隸屬

臺灣民政支部彰化出張所,

改行州制後,二林地區成為臺中州北斗郡二林街。

豐田里位於二林市街東北,原名「山寮」,

日治時期設「山寮庄」,戰後為豐田里。

山寮原為昔日豐田里之總稱,

山寮為開發最早之村落,

相傳百餘年前山寮已形成聚落,且其範圍遠較目前遼闊,

約於1850前後,原有帶狀山丘由今之二溪路以東台糖二林農場

辦事處附近沿山寮庄經太平路元亨牧場綿亙至金瓜寮新里巷一帶,

山陵起伏,林投樹叢生,人稱「半崙仔」,

沿半崙仔西南側山坡下至今之太平路兩側詹松公廟一帶

均住有閩人,因渠等均營居於山腳下,故稱為「山寮庄」,

其後二林街興起,多數村人遷往二林市街營生,

山寮因而逐漸沒落。

田厝位於豐田里之中心點上,聚落雖小但甚為集中,

且均聚集於田厝巷以北一帶,地狹人稠,

近年來有郭共和等後代相繼遷往庄外定居,

聚落發展已經停滯,

村民以郭、蘇、陳、洪四姓為主。

日治初期大地主郭金字在田厝附近擁地數百甲,

招佃拓墾,因而逐漸形成村落,

田厝之名緣於前述初期居民營居

於水田之瀕故而稱之。

古厝正身的汾陽衍派,

說明了此即為郭家古厝……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