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坑舊稱為「庵古坑」,大正九年(1920)改稱為古坑。

庵字意指茅草屋的意思,古坑鄉原始居民大多來自漳州府南靖縣,

南靖縣有許多客家人族群,當地有許多的地名也以庵為開頭,

故庵古坑有傳承原鄉之意。

古坑地名沿革傳說早年有一對夫妻,以打鐵維生。

他們的技藝超群,遠近馳名,大家稱他們住的地方為「打鐵坑」

或「尪婆仔坑」,後來又稱為「庵古坑」。

也有一說是古坑開發時間很早,漢人開墾在北區溪流河床沙

谷地,種植瓜類植物俗稱「瓜坑」,後來音變為「古坑」。

或是依地形來看,從崁頂往古坑俯瞰,

古坑由兩條溪流經過,

一為頭前溪,一為古坑與水難為界石牛溪,

而古坑正好位於兩溪之間,由上往下看,看似一個谷,

故名為古坑。

桂林村這個地方,畫分為六個部落。

最大的是苦苓腳,其次依序為

蟾蜍嶺、景水、內館、桃源、石槌尾。

日治時期叫苦苓腳是第三保,

另外,番尾紫溪(今華南村)為第一保,

大湖底(今華山村)為第二保,

當時職稱「保正」的人即現今之村長。

桂林有好山好水,風光明媚,

東南方有二尖山雄峙,山勢蒼勁,雲霧縹緲;

西北方有鐵國山環峙,林木蔥鬱,山色秀麗,山巒疊嶂

使桂林風光恍似仙境,山泉水水質更是名聞遐邇。

苦苓腳古道,是早期苦苓腳山區居民對外交通要道,

村民必須肩挑貨物往返古道,至山下販賣農作物,路途遙遠

且艱辛,回家時雙腳備感酸痛,故該村庄稱為「可憐腳」,

直至民國63年才改名為苦苓腳,

因位於桂林村,現又稱為「桂林健康步道」,

沿途生態豐富,高點可俯瞰景水地區、眺望鐵國山,

是清晨賞鳥的最佳處所。

內館福德宮是內館地區的重要精神中心。

大部份的內館人,幾乎早晚都會來這裡膜拜,

祈求平安。

此地為何稱為內館,不得而知。

此處幾戶住家,其中有一古厝,

型制完整且典雅……

未遇主人家,未能確認姓氏;

門上掛有一匾,寫著公藝遺徽的讚詞。

不知其為誰而立,但見題匾人武巒散人張元榮,

反倒是名氣響亮……

按 : 張元榮(1857~1943),官章選榮,字少六,號武巒散人。

嘉義東門人,原籍福建平和。先世於康熙間渡臺。至其父登鼇,因助平

戴潮春之亂有功,加賞五品職銜,誥封奉直大夫,其家始顯。

元榮行二,為光緒十七年(1891)歲貢生。

乙未(1895)割臺之後,遂絕意功名。

1897年日總督府為籠絡人心,特授佩紳章,

同年登庸為嘉義縣參事,後改為廳參事。

期間日軍鎮壓義軍抗暴,

元榮唯恐殃及無辜,竭力維持秩序。

1903年嘉義震災,更極力賑濟救卹。

其後離開公職,專意設帳授徒。

能詩文,其詩狀寫臺灣文人在異族統治之下的寥落心境,

頗為入木三分。唯所作不多,未嘗結集。

著有《選榮吟草》,以下詩作據兒玉源太郎《慶饗老典錄》、

賴惠川《詩詞合鈔》、林欽賜《瀛洲詩集》、林文龍《台灣詩錄

拾遺》等輯錄。

光緒十七年(1892)授儒學教職,掌嘉義玉峰書院兼任「聖樂友聲社」

之首董以及「惜字社」主管。曾設帳授徒,栽植後學甚眾。

其父拔貢歲考獲頒拔元木匾,後代已將此匾捐贈嘉義市政府,

典藏於嘉義公園內的史蹟資料館。

張元榮的四子即諸峰醫院院長張錦燦,

張元榮四媳、張錦燦醫師妻子,

即有詩、詞、書、畫、琴、棋、絲繡七絕美譽、

在自家醫院主持琳瑯山閣、題襟亭、逸園的張李德和。

張李德和號武巒女史,

翁媳之間經常唱和賦詩,

留下許多溫馨詩詞…..

此古厝該匾是否正為張元榮

為自許所題署 ?

因此緣由,

該古厝姓張大概十之八九……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