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地名的由來,與龍潭大池脫不了關係。

據說,這口大池塘水面遍佈野菱,當時先民

稱之為「菱潭陂」,

相傳泉穴有白石,即使歷經多次旱季,

大池始終保持一定水量,

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雨即可天降甘霖,

先民深感其靈驗,在此地建「靈廟」,

後稱此潭為「靈潭陂」。

龍潭的地名從那時開始沿用至今。

三角林舊名馬陵埔,乾隆35年(1770)霄裡社通事知母六(蕭那英)之子

蕭鳳生曾與粵籍墾戶黃慶興來三角林開墾並開鑿水圳,後來漢人葉振旺、

胡大昌、楊榮生、林清富、胡子元等人來此開墾,

因所墾田地形似三角,故得此名。

乾隆55年(1790)設立番屯制,三角林一帶位於土牛溝外的未墾荒地

分配給竹塹大屯、日北小屯、武朥灣小屯當作養贍埔地,但因這些

平埔族負責屯兵業務又有繳交屯租壓力,加上土地距離社域遙遠,

不得不引進漢佃入墾,

但因耕作技術落後加上種種因素,

最後仍逐漸落入漢人手中。

清乾隆九年〈1744〉漢人進入開發大漢溪邊的三坑一帶,

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先人由楊梅、龍潭交界的乳姑山

遙望本區地勢平坦開闊,遂有黃、胡、葉、楊等姓族人移居

開墾種植,以新墾區土地略呈三角形,

故名之為「三角林」。

清末至日治初期,三角林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三角林庄」。

該庄東北與九座藔庄為鄰,東南與泉水空庄、十一份庄、打鐵坑庄

為鄰,西南邊為銅鑼圈庄,西邊及西北邊為四方林庄。

大正九年(1920),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

改制為「三角林」大字,隸屬於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三林里北半部、

建林里、富林里部分北半部、以及九龍里南部。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三角林。

此外,尚有風櫃口、半路店等。

戰後改制桃園縣龍潭鄉,2014升格桃園市龍潭區,

戰後,合併「三角林」與「清水坑」〈打鐵坑〉為「三林村」。

縱使週遭房舍門牌大多已更新樣式,仍能找到不少寫有

三角林字樣的舊門牌,

原來三林、建林、富林里

都是從三角林分出來的……

南陽別墅顧名思義為葉姓人家。

牆堵下方的沙岩雕刻作品極為精美;

在這種偏避的鄉野出現,

真的是令人驚艷不已。

三林社區原依賴石門大圳高揚支渠及數十口的埤塘灌溉,

種植以水稻為主;光復後,因水源遭受破壞,逐漸轉作改種茶樹,

製成紅茶銷往歐洲;

後因競爭激烈,茶業品質及數量無法提升,外銷終致沒落;

在有識之士的奔走,並進行茶樹茶種、施肥方式的改良下,

「椪風茶」茶鄉之名已然建立……

來訪三林社區,或騎乘鐵馬,或慢步緩行,

一起來品味清水坑泉水沖泡的茶香,感受一下客家鄉居與

徜徉綠野的悠閒,享受傳統的客家美食,

一趟不一樣感受的三林之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