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厝是西螺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西部偏南。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吳厝里全境、七座里西南部、九隆里
不含東南端及西北端,二崙鄉的田尾村東端及東南端,以及虎尾鎮的墾地里
東北端、興中里西北端。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吳厝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吳厝庄」。
該庄北與下湳庄為鄰,東與三塊厝庄為鄰,南邊為廉使庄、北溪厝庄,
西邊及西北邊為田尾庄。
大正九年(1920),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
該庄改制為「吳厝」大字,隸屬於臺南州虎尾郡西螺街。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九塊厝(九隆)、大和藔(太和寮)、
吳厝等……
吳厝於清代分為「吳厝庄」及「九塊厝庄」,
日治時期才統稱「吳厝庄」,
今日又區分為「吳厝里」及「九隆里」。
雍正初年(1723)墾首閩人吳姓來此入墾,然吳姓拓墾因濁水溪南線
支流屢屢氾濫成災,加以附近部落居民械鬥風盛,以致開墾沒有成功,
全部遷居四湖鄉一帶。
至乾隆初年(1736)張齊伯、張楚伯於該地設水圳,
接者廖姓移民大批遷入,而墾殖始成;
吳厝地名則沿用今,乃意味著吳姓人氏初開闢之地。
後來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的廖姓人士亦相繼入墾,
故現今本里居民以廖姓居多……
九隆里位於西螺鎮之西南側,
地名有「九塊厝」、「太和寮」、「新厝仔」。
東鄰七座里,西毗吳厝里,南以新虎尾溪與虎尾鎮
興中里為界,北接下湳里。
清代稱九塊厝庄,日治時期屬吳厝庄,戰後改稱九隆,
其名稱是依照九塊厝之舊地名,取其有所關連且帶吉祥之意
而命名者。
「九塊厝」之名,乃於清代吳厝區域墾殖成功後,
有9戶人家自吳厝移墾至此地開墾,築有九間屋舍,故名之。
本里居民多以務農為業,且以稻米生為主。
居民亦以廖姓居多。
此間古厝正面山牆有一廖字泥塑字樣,
為廖家古厝是毫無懸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