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這個地名就是在日本在臺灣始政隔年的1896年取的。
台中的都市計畫雖然是第一個提出,但是第一個近乎完整實行的
都市計畫卻是晚幾個月的台北城內市區計畫。
儘管最初要將台中規劃為放射狀城市的提議未被採用,
然而在百年後的現代,台中除了當時市區改正後中區是棋盤狀外,
放射狀規劃在的都市擴張下卻起死回生,
一圈又一圈的外環道自中區向外擴張,
時至今日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放射狀城市。
在與町名相關的討論中,可發現最早的,是1913年《臺灣日日新報》
中關於台中町名的報導,而台中也是第一個公佈暫定町名的城市;
其他地方如台北、基隆、新竹和台南則是陸續在1916年才有相關報導,
或許台中是台灣第一個對町名制訂有相關討論和公布的城市。
在1913年11月,津島吉兵衛等人在台中公共團,討論台中街該如何命名町名,
並在後來討論出了29個町名,其町的劃設是以道路為中心,
沿道路兩側為同一町名的方式劃設,計畫在1914年初實施。
後來或許是覺得,原訂的町名沿用了太多地名舊稱的元素,會不便於使用,
所以在1914年9月公告了一系列暫定的町名(假定町名)如下:
相生町、末廣町、若松町、老松町、元町、幸町、新高町、千歲町、
壽町、彌生町、綠川町、有明町、日吉町、初音町、旭町、新富町、
錦町、寶町、高砂町、榮町、綠町、有樂町、橘町、泰平町、
曙町、東雲町、松山町、干城町、北岡町。
這些町名都充滿了日式風情,
其中只有少數的命名具有當地脈絡。
綠川町取自一旁的「綠川」(綠川在1912年被命名);
新富町位在過去台灣省城外的大墩街,
日人初到台中時,在大墩街旁設有新町、富貴街和常盤町,
故取當地新町和富貴街的首字成為「新富町」;
而北岡町或許是指台中市區北側較高地勢的大墩丘陵。
在1914年公布的暫定町名使用了一陣子後,
以及經過台灣總督府的意見和台中街官民的討論,
在1916年10月14日的官民協議會中,決議再次修改部分町名,
將原定的部分町名修改,改為30個町名,新的町名如下:
若松町、初音町、柳町、新富町、錦町、寶町、大正町、榮町、
綠川町、橘町、川端町、末廣町、旭町、村上町、利國町、幸町、
明治町、千歲町、壽町、老松町、敷島町、木下町、有明町、
櫻町、楠町、花園町、曙町、高砂町、干城町、新高町。
其中較特別的修訂,是為了紀念台中縣的前任知事兒玉利國、
村上義雄、木下周一,改設利國町、村上町、木下町,
並將新高町改為明治町,高砂町改為大正町。
新高町和高砂町則改到尚未實施市區改正計畫的地區,
新高町取代北岡町,為台中中學校、台中公園和水源地的所在地;
高砂町取代松山町,此町內則有帝國製糖會社的糖廠。
另外,台中廳還希望能在町名公布的同時,
將台中街改稱為台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