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厝里位於西螺鎮之西南角,東鄰九隆里,
西毗二崙鄉田尾、湳仔二村,以新虎尾溪與虎尾鎮
廉使里為界,北接下湳里。
雍正初年(1723)墾首閩人吳姓來此入墾,然吳姓拓墾因濁水溪南線
支流屢屢氾濫成災,加以附近部落居民械鬥風盛,以致開墾沒有成功,
全部遷居四湖鄉一帶。
乾隆初年(1736)張齊伯、張楚伯於該地設水圳,
接者廖姓移民大批遷入,而墾殖始成;至於吳厝地名則沿用今,
意味著吳姓人氏初開闢之地。
後來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的廖姓人士亦相繼入墾,
故現今本里居民以廖姓居多。
吳厝於清代分為「吳厝庄」及「九塊厝庄」,
日治時期統稱為「吳厝庄」,
現在則再度分為「吳厝里」及「九隆里」。
由前面所述可以看出;
二崙鄉的田尾村東端及東南端也在這一區域內……
昔時利用引西圳引濁水溪水灌溉,自廣興、頂湳、
魚寮、下湳至田尾一帶,普遍開闢水田種植水稻,
田尾地區是屬於種植水稻最尾端區域,
因此眾人稱此地區為田尾。
清康熙四十年,世居福建漳州府紹安縣官陂鄉的
廖朝孔,聽歸來的人說:移民臺灣墾荒甚有前途。
其當時只二十四歲,乃胸懷大志,率同二弟朝問、四弟朝路
以及朝近、朝廳兩個堂兄弟一行五人,從貧瘠的官陂山區,
攜帶扁擔、柴刀、鋤頭、十字鎬等農具及五穀種子和少量乾糧,
乘破船孤舟,冒著濤天海浪,渡海來臺施展抱負,
落腳於二崙,從事墾荒開拓農地。
嗣後,一批接著一批,
另有七、八十個族人亦相繼渡海來臺,
散居於田尾、湳仔、三和、來惠、楊賢、義庄各村
以及西螺鎮各里、崙背鄉港尾等地開墾。
最早入墾犁份庄一地的先民是廖敦厚;
其後廣興的廖敦直兒孫分家,移墾此地,
廖敦厚的兒孫將未墾的荒地,用「牛犁」犁一份
做標記,割讓給他拓墾,因而得犁份庄地名。
也因此,
聚落中住民也是以廖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