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區是臺南古鎮之一,白河,向有「蓮花之鄉」的美譽,
夏天蓮花盛開,總是吸引許多遊客到訪,不過,卻鮮少有人知道,
白河其實也住了為數不少的客家人,從海豐厝、詔安厝、客庄內
這幾個老地名,就可推知白河和客家的淵源,
但這些散居平原一帶已世居兩、三百年客家族群,
早已被同化成「福佬客」。
而另一批,則是日治時期,被日本人從桃竹苗地區,
招募到較山區的崎內里,種植樹薯、或為製藥會社種植
可卡葉的客家鄉親,他們仍能說流利客語,只是這些墾殖事件
隨著老成凋零,也漸成明日黃花。
但遺留在當地的建築聚落,人文歷史等,
或許稍可證實各族群之間文化的交融,
以及客家先民開墾的點滴故事……
甘宅社區屬台南縣白河鎮馬稠後三個舊聚落之一,
從清代至日治時代皆屬於下茄苳北堡馬稠後庄,
大正九年行政區改制,為馬稠後大字,
光復後,馬稠後大字析分為甘宅里、草店里、內角里。
「甘宅里」為馬稠後南邊的聚落。
甘宅里聚落大多分佈於頭前溪畔,緊鄰主要之交通要道縣165,
甘宅里舊屬馬稠後字聚落,分為甘宅、崁頂、過溝三處庄頭,
古為關帝廟祭祀圈內天地人和四字中「地字」區,
為清初鄭姓人家拓墾之地,是典型的單姓聚落,
其祖先原為跟隨鄭成功來台,後滿清入台,轉至甘宅仔開墾定居,
早期種植許多柑橘,因而俗稱『柑宅』,後轉為「甘宅」。
為一典型之單姓(鄭姓)聚落,大部分居民為鄭姓。
鄭姓先人相傳為鄭成功之子弟兵,在清康熙22年(1683),
施琅攻陷台灣,鄭克塽出降之時,自永康軍營避難至此,
並於康熙58年(1719)繁衍至第三代子弟鄭壽順,
並發跡嶄露頭角。
里內因而設有國姓廟,供奉著國姓爺鄭成功。
古厝為閩式合院建築共有二進式,前有一風水池(崁頂埤),
左右各有五條護龍之格局。
護龍格局層次井然,此十條護龍分屬六大房之不同子孫所有,
至今仍保存完整,格局相當清晰,起間以十一包五是臺灣目前
少見古宅格局建築群規模。
祖屋內供奉有五府千歲—三王爺,原是東山區東山村武興宮的
三王爺,約在150年前請衪來問事,事後王爺指示留此造福百姓。
部落內處處可見具有50年以上歷史的三合院竹管古厝、
古厝間隨處可見古井、石臼與老樹。由於地處丘陵,山巒疊翠,
可遠眺關子嶺與枕頭山,
各古厝交錯於山巒間,
或拾梯而上,或斜坡而下,地貌豐富,深具人文特色,
為白河地區深具潛力的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