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忠順廟,俗稱汐止雙忠廟、汐止安公廟,主祀保儀大夫。
2018年5月17日以「汐止忠順廟及神社石燈」名義公告為歷史建築。
清治時期,泉州安溪陳姓移民奉保儀大夫金身在汐止開墾,
後由蘇姓仕紳奉祀,清末時由蘇樹森(人稱「蘇大老」)繼承,
奉祀在自宅正廳。
按 : 蘇樹森,生於清道光3年(1827) ,地方上皆稱「大老」。
清咸豐10年開放滬尾(淡水)、安平二港通商,茶、糖、樟腦三項經濟作物,
成為台灣最主要輸出貨品,由於平溪、石碇、瑞芳等地的茶農,將茶葉先運至
水返腳街上進行加工,再利用基隆河運至大稻埕輸出,
水返腳有許多人因經營茶館而致富,蘇大老(即蘇樹森)即其中之一。
光緒10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劉銘傳赴台督辦軍務,因情勢緊急、兵力不敷
調度使用,劉銘傳乃號召各地仕紳組織團練、招募練勇協防。
當時蘇樹森奉劉之命,募集義勇右營管帶兵卒五百名,駐防暖暖大水窟;
1885年法軍進攻暖暖月眉山、大水窟,蘇樹森與林朝棟、桂占彪、劉朝祐等人奮力拒戰。
同年四月,中法議和後,蘇樹森因戰守有功,獲賞四品頂戴,並以布經歷職銜,
不論單雙月分省補用巡檢。
因清朝的官職,蘇大老將道光年間起造之大厝加上
八尺高之燕尾翹脊,成為一棟正面連諼龍在內七開間的大厝,
正面門廳兩次間開琉璃花磚圓窗,形制頗具特色,地方上皆以「蘇大老宅」稱之,
即是現今「汐止忠順廟」的前身。
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被日本擊敗,次年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割讓,
日軍主帥能久親王抵達臺灣,爆發乙未之役,能久親王曾駐於蘇樹森宅,
蘇將正廳讓出,供親王歇息。
後來親王病逝臺南,明定此宅為「水返腳御遺跡」。
大正11年(1922)日本政府租下蘇宅正廳及其左右兩間房間,
作為「能久親王遺跡所」,蘇家將保儀大夫神像寄奉於汐止媽祖廟。
昭和5年(1930)七星郡汐止街役場以六千元購入蘇樹森原本安置妻妾的房子,
約84坪建物與其410坪土地,作為御舍營所。
昭和10年(1935)修繕御舍營所之際,又在鄰近購入土地約4,500坪,
設立「汐止神社」,耗資6萬圓,汐止街役場負擔三分之一。
汐止神社奉祀天照大神、倉稻魂命、大己貴命、及能久親王,
於昭和12年(1937)6月10日舉行地鎮祭 ,
同年12月15日執行鎮座祭。
1945年日本投降,汐止檀越們將保儀大夫神像迎回蘇宅,
合併汐止神社建築物,是為汐止忠順廟。
1957年忠順廟整修,改築為鋼筋水泥屋頂,牆壁則多保持原狀,
但隨後即遭颱風與地震而多所損壞。
1958年,開山藏修法師夥同汐止紳商陳再居、周澄秋,重修忠順廟。
1974年2月25日,內政部發布
《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
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
忠順廟的石燈籠部分遷至汐止拱北殿。
2018年5月17日,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評定
汐止忠順廟及神社石燈為歷史建築,
評定基準為汐止忠順廟及神社石燈具歷史文化價值
且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