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路的濟德宮,俗語稱之為「大厝媽祖宮」。
濟德宮,俗稱汐止媽祖廟、水返腳媽祖廟,
位於新北市汐止的媽祖廟。
1937年汐止神社落成啟用,日本人都市計劃,埋水管,開路……等理由
強制原本位於溪邊的濟德宮遷往「靜修禪院」旁的小山麓,目的是要聚集神社人氣,
排擠民間,宗教信仰。
光復後,汐止街長李朝芳,請陳燦能來主持,於現址募款重建,
是時香火鼎盛,廿四堡至十分寮、平溪皆有信眾。
由瑞芳李氏兄弟、基隆市的顏欽賢等地方士紳捐款興建。
濟德宮的廟頂是山川脊式,厝頂堅固,山岳中問的門叫山川門。
屋頂設計成三座,此種造型富有層次和變化是台灣廟宇最常見的型式。
母獅造型渾憨可愛,前腳逗弄小獅子,除了鎮守廟門以外,石獅子還可歡迎訪客,
喜感十足。石獅是南方獅,除鎮守門外還可以避邪。
柱子是典型的「柱雙龍」,龍頭向上叫升龍,龍頭向下叫降龍,
柱頂再加蓮花雕飾是清朝末年來台灣廟宇最愛設計的典型,
行話稱「天翻地覆」式龍柱。
排樓面石堵題材多為歷史故事,精彩豐富,
「麒麟堵」的兩隻麒麟各奔前程,並作回顧狀。
石柱在1858年可說是汐止僅仔之前清古蹟,粉紅媽祖之容面神像,
其兩手指頭關節可以靈巧撥動,這是全台少有的媽祖造型,
出自唐山師傳手藝。
嘉慶年間,仕紳籌資在汐止老街建廟奉祀媽祖、清水祖師等神祇。
為汐止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俗稱「汐止媽祖廟」、「水返腳媽祖廟」。
位在正殿的點金柱、西廂的註生娘娘殿中石柱,分別建造於
道光二十七年(1847)、咸豐八年(1859)。
1935年,日本政府強迫廟方捐地建宿舍,被迫遷至秀峰山腳下,
直到1946年在舊址對面空地重建廟宇。
殿中保有兩根建造於清治時期的石柱。
主祀的媽祖神像高一.五公尺,神像手腳關節能伸展活動,
為全臺灣少見的粉面軟身媽祖神像。
另,配祀的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像安奉於中殿神龕內,
膚色、姿勢均別於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