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本係平埔族洪雅族於康熙末年移至此地開墾聚成部落。

康熙五十六年(1717),陳孟林修之「諸羅縣志」已有「斗六門街」、

「柴裡斗六社」之記載,由此可見斗六在當時之開拓已頗具基礎。

乾隆初年,泉州人楊仲熹招集漢人在此開店行商而逐漸興盛。

乾隆十七年(1752)奠定街基。,二十六年(1761)置斗六門巡檢,

道光十五年(1835)改為斗六門縣丞。

清末至日治初期,溝子垻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溝子垻庄」,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崙峰里西南端、龍潭里南端、

久安里東南部凸出部分外圍、江厝里、溝垻里、三光里,

以及斗南鎮的將軍里東北部接近新厝子聚落地帶。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溝仔垻、江厝仔、瓦厝仔、新厝仔、

頂柴裡(頂柴)、下柴裡、枋橋(板橋)等,

聚落西郊的鴨母溝旁有一片墓地,

其中有兩門古墓,頗令人玩味……

其中一門為儒林郎陳莊節墓,

另一門則為翰林院待詔陳慎修墓。

兩墓緊鄰,且燈號同為岱水,固可推論為同一家族所有。

然此一類虛銜多由子孫功名庇蔭所襲,

然因資料確如,無法考證其因由。

按: 翰林待詔,官名。唐玄宗開元元年(713)置,以張說、陸堅、

張九齡等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其後,以中書省務劇,

文書多壅滯,乃選文學之士,號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

分掌制詔書敕,開元二十六年(738)演為翰林學士,專掌內命。

又,翰林畫待詔亦稱翰林待詔。

再則,燈號岱水亦為少見……

岱水,推測應為漳州府雲霄縣陳岱鎮;

陳岱鎮下轄白礁、竹港、峯外、岱東、岱北、大山頂、

董塘、石前、岱南、岱山、礁美、坑內、下曾、雙嶺、

前江、後江、呈安、中江18個行政村,

上店陳姓大宗位於上店社石埕角。有柱聯為:

岱水北流,祖澤綿延繞地勝;文山東拱,後昆奮進適天時。

不知推敲是否正確 ?

從墓碑上其夫人誥授七品太孺人的銜稱看來,

這翰林院待詔一職是否也是七品銜?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