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荖地方,指芬園鄉與草屯鎮交界地帶,茄荖乃得名於原住民
洪雅平埔族(Hoany)貓羅溪社稱呼東南方 「茄荖山」(古烏溪環流丘),
所以此地名曰「茄荖」。
茄荖之意有二說,
一為洪雅族方言「竹器」之意,二為「穀倉」,祈求豐收之意 ,
兩者皆是形容茄荖山的山形。
茄荖分為「頂茄荖」及「下茄荖」,前者隸屬草屯鎮,
後者隸屬於芬園鄉,
茄荖地方的開闢者為福建漳州府洪姓移民,
故當地多洪姓子孫。
中部平埔族之大遷徙,自道光三年十四社入墾埔里開始,
斷續分批進行,時代逾降,規模逾小,直至同治間受戴潮春之亂
的影響,仍有萬斗六社、岸裡社、北投社等遷入,
此為移往埔里的下限。
草屯鎮的平埔族到此消失殆盡。
取而代之入墾草屯者多是漳州人,
雍正初,漳州人由彰化沿八卦臺地東緣南拓,覓墾南投、萬丹地區,
並向南至名間,又渡㙉羅溪拓墾草屯西北。
乾隆二年解除攜眷入臺之禁後,開拓之勢大盛,濁水溪北岸以草屯
為中心的漢人聚落,至乾隆年間已向西拓至月眉厝、下溪州、頂茄荖一帶,
南及林仔頭,東達南埔與北勢湳。
入墾草屯的洪姓祖先都來自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車田下營,
其入墾的地區除了草屯境內沿烏溪南岸之外,尚有今屬彰化縣
芬園鄉的下茄荖(即茄荖村與嘉興村)。
洪姓移民下茄荖、草屯的過程是由西向東,
即自彰化溯大肚溪南岸河谷而東入,共分四批。
第一批是乾隆初期由性值(毛蟹公)派下之二十世澀、清壇、寬厚、
宗光、石等人入墾下茄荖與石頭埔。
第二批是乾隆中期由茲蓉(勤朴公)派下之二十七世風、憲、育德、
曉等人入墾新庄。
洪育德率仔登榜、必祥來臺,開基於當時的萬寶新庄,
洪登榜、洪必祥兄弟並曾協助清廷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
第三批是和蒼公派下之二十七世照元渡臺,
開基於彰化縣芬園鄉縣庄,其移臺年代較第二批移民為早,
可能與第一批移民約略同時。
另和蒼公派下之二十八世戒,亦居住於芬園鄉縣庄,亦可算同批移民。
其後裔至三十世遷居於番仔田、牛屎崎、北勢湳、下茄荖、新庄等地。
和蒼公派下以番仔田、牛屎崎為聚居地。
第四批是陽明派下之二十七世墘、乾、秉正、禮、賢等人入墾頂茄荖。
按洪秉正於嘉慶十五年率子寬宏、孫善述舉家渡臺,定居於頂茄荖
伍張犁份田中央,其後裔至三十世遷居今加老里田厝仔居住。
其中,洪育德為茲蓉(勤朴公)
派下之二十七世裔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