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三年六月,聯董會派美國奧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
前神學院院長葛蘭翰博士(Dr. Thomas W. Graham)為該會代表,偕同芳衛廉博士
來台成立建校籌備處及董事會,推舉杭立武博士為籌備處主任及首任董事長。
經過多方考量後,選定台中市西屯區大度山為本校校地,
並定校名為「東海大學」。
東海大學是一所基督教學校,當年大肚山地處偏遠,交通不便,
因此學生一律住校,一切自給自足。
美國聯董會深感校園附近缺乏靈性培育與禮拜集會場所,
因此決定在校內建造一座教堂。
美國著名的《時代雜誌》及《生活雜誌》的創辦人路思義(Mr. Henry R. Luce)先生
為了宣揚福音並紀念父親亨利溫特斯路思義牧師(Mr. Henry W. Luce),捐款興建了路思義教堂。
東海的建校過程中,亨利路思義夫婦及其妹妹穆爾夫人(Mrs. Maurice T. Moore,
時任聯董會董事長)不斷地捐款贊助,對東海大學早期的校園建設貢獻良多。
由於東海是基督教大學,教堂便成了校內最重要的建築。
教堂建立在開闊的區域,既不屬於教學區,也不屬於學生活動區,
更有別於其他大多隱沒在樹間的建築物,
教堂擁有一片獨立的天空,以表彰其崇高性。
教堂位於整個學校的中心,在建校初期,樹木不像現在這般茂密,
因此,從校內任何一處皆可望見教堂頂端的十字架,這樣的精神指標一直
溫柔地呵護著東海校園,
當人們需要時,仰望即可看見象徵救恩的十字架。
為了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教堂的四片曲面彼此完全分離,
類似倒置船底,其上小下大的形狀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
在對抗風力與地震時,亦甚為有力。
屋脊部份分開,以玻璃作成天窗,呈現「一線天」的意涵。
側面邊窗逸入的光線,給教堂添增了一份神秘感。
為使前後曲面交會於屋脊部份之結構易於處理起見,
於是後部二曲面高於前部,呈重疊狀,後部高出之部份
亦恰為內部聖壇之位置,
外觀適足以表彰其內部的重要性。
1960年代,陳其寬接替張肇康進行東海校舍設計,其現代主義風格為主的設計,
使東海大學校園建築風貌有了巨大改變,其中當時流行的雙曲面薄殼結構,即表現在
路思義教堂的設計上。
路思義教堂主體工程由畢業於台北工業學校的技師紀錦坤、陳新登負責,
工程於1963年11月2日落成。並於1963年11月2日落成;
2017年9月26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以「路思義教堂及鐘樓」將其與畢律斯鐘樓登錄
為臺中市定古蹟,衛理會館、舊藝術中心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
2019年4月25日文化部公告再將其
升格為國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