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臺地原為一處廣大的沖積扇,生成於中更新世(距今約一百萬年前),
由古代大甲溪與古代大肚溪形成的聯合沖積扇。
換言之,尚未地層隆起之前,這片聯合沖積扇曾為大甲溪與大肚溪的舊河道,
後來經由板塊推擠而抬升地層,改變大安溪、大甲溪的流路,大安溪改道,
由后里臺地北側行經而成現今河道位置,大甲溪則順大肚臺地東側往南流下與大肚溪匯流,
河道位置大約於筏子溪,這時期逐漸地將沖積物流入臺中盆地內,
形成盆地內的沖積層地質,最後因河床高度已累積到后里臺地與大肚臺地之間的鞍部高度,
由此溢出而成現今大甲溪河道位置。
大肚臺地平均高度為200~300公尺,而臺地最高處並無山峰,位於臺中都會公園北側,
海拔高度約310公尺。大肚臺地的北方是后里臺地,兩者之間被大甲溪分隔,呈北高南低的走勢,
與南方是王田斷崖,呈現由西側急遽地向東側下滑的一處大崩壁,
斷崖下方即為大肚溪,為大肚溪沖刷形成河蝕崖,隔岸向南與彰化平原、八卦臺地遙望,
此即為地形學所言「水隙」。
大肚臺地的西側山坡呈急斜陡峭,緊鄰清水海岸平原,而東側山坡則較為平緩,
山麓下方為筏子溪相互平行走勢,且可與臺中盆地相望。
總體而言,大肚臺地是呈現一個不對稱的背斜高地,
與南方八卦臺地特徵一致。
大肚臺地的地質主要是紅土堆積層、頭嵙山層。
紅土堆積層分布於表層,為紅土層、礫石層構成,少有砂岩夾於其中。
頭嵙山層分布於下層,多數為礫岩構成,少數是以砂岩、頁岩構成。
大肚臺地上的溪坑從頂部向四周輻射,其中分佈在西坡的較多。
大肚臺地西側山麓有斷層經過,除了屯子腳斷層呈東北-西南走向,
清水、橫山、南勢、龍井等四條斷層皆呈南北走向,因此從龍井、沙鹿、清水等地
可見得斷層崖。
大肚臺地因為地勢突出,
從大肚臺地的至高點如望高寮或者是臺中都會公園等地,
向東可眺望臺中市中心的天際線,向西可俯瞰海岸平原、臺中港,
向南可遠眺大肚溪對岸之彰化縣伸港、和美等地,
居高臨下,視野可謂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