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礦坑是台灣石油的發祥地。
台灣在1813年首度發現石油,在地村民發現地底下冒出
這硫礦顏色的液體時,並不知道這就是珍貴的「原油」,
而誤以為是硫礦,因此舊名「硫礦窟」,
早期民眾不認識石油,看見地上冒出硫磺色液體,誤以為是硫磺,
而稱這裡為「硫磺窟」。
1861年客家人邱苟來此開採石油,開啟了台灣開採石油的歷史。
1877年清廷將油井收歸官辦,
並自美國進口頓鑽機,日產煤油(石油)一千五百斤,
硫磺窟成為當時亞洲第一口油井。
劉銘傳出任台灣巡撫後,在苗栗成立煤油局,
並將硫磺窟改名為「出磺坑」。
後來才再更名為「出礦坑」。
在中油出礦坑場正門右前方約80公尺處有個「出礦坑第一號井」遺址,
是當年日本人開採的第一口井,由於此地油源相當豐富,
當時一共鑽探了99口井,小小的山村當年可是足足風光了好幾年。
出礦坑古道的入口並不太容易找,其實只要順著城隍廟方向走去,
在廟的右邊有一條水泥路小巷,就是登山口。
古道全長約3.5公里,健行時間約1.5小時,山頂為胡天宮,
沿途的轉彎處都可眺望後龍溪與整個出礦坑全景,
視野開闊,途中有許多油桐林,
與遠山的油桐花相互呼應,在春天極為壯觀。
出磺坑歷經清朝、日治時代的長期開採,石油礦脈已經枯竭,
但目前仍為台灣中油公司的天然氣的生產基地。
出磺坑是台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石油礦開採地,
在地質上屬於背斜構造,
中央部位最高,兩翼向外傾斜,油氣就被封閉在背斜構造裡,
靠油井將油氣取出。
出雲古道又名出磺坑古道,
全長1.8公里,陡上的坡道讓人直呼過癮,
一路相伴的地景,
更是充滿開發休憩相關的歷史故事……..
沿著步道繞行礦場一周,
一一踏查一些採礦的設備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