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庫」一名由來有分歧意見,內政部及多數學者認為是

洪雅族族語詞彙在台灣話中的音譯。也有說法是因為此地雨時

地上泥濘不堪,行人常弄汙褲子,故稱塗褲,

而臺語「塗」在過去往往寫成「土」。


康熙24年清領臺灣,時土庫鎮全境為洪雅族猴悶社舊地,

清朝政府將此劃入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

1717年的文獻記載今奮起里境內已經有人築有畚箕湖陂。

雍正1年(1723)改隸彰化縣。

次年福建人薄昇燦開拓馬公厝聚落(今馬光地區)。

雍正12年(1734),現土庫、虎尾一帶再歸大坵田堡,再屬諸羅縣,

而馬公厝、新庄一帶仍屬彰化縣。


乾隆24年(1759),閩人郭林二姓,到現今土庫之處開墾農地,

定名黃吉崙庄,後逐漸改稱土庫(現土庫聚落四里)。

大正9年(1920),推行《台灣州制》、《台灣街庄制》,

廢除布嶼堡及大邱田堡等舊堡里區劃,原屬大邱田堡之土庫一帶,

與原屬布嶼堡之馬光、新庄、埔姜崙(現屬褒忠鄉)一帶,

合併新設土庫庄,隸屬台南州虎尾郡。


昭和17年(1942),升格為土庫街。

土庫鎮人口主要聚集於土庫、馬光兩大聚落(生活圈),

土庫因早期位於前往北港的要道上,而形成聚落,並逐漸與

相鄰之越港(今越港里,亦有稱過港)聚落合併成現今之土庫街區;

而馬光則因為開發較早,在早期是少數除鄉鎮治外,

設有公有市場、郵局、電信局等建築的聚落。

今日,土庫鎮主要由

東南部(土庫)及中西部(馬光)兩大生活圈組成,

合併北部崙背鄉生活圈的新庄里。

就選舉而言,兩大生活圈往往能夠相互抗衡,

馬光居民與土庫居民擁有相當明顯之地域性。

馬公厝,今稱馬光,是土庫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東平里、北平里、西平里

不含西部中央偏南凸出部分的西半部、南平里、崙內里

北部東側凸出部分。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馬公厝地區稱為「馬公厝庄」。

該庄北與新庄仔庄為鄰,東與牛埔仔庄、大荖庄為鄰,南邊為

崙內庄,西邊為潮洋厝庄。

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馬公厝(馬光)、山仔腳、瓦厝等。

傳統的馬光厝庄大致包含現在的東平、西平、南平、北平四里,

信仰中心為順安宮媽祖廟。根據昭和8年(1933)台南州祠廟名鑑所載,

本廟約建道光年間,傳聞當時虎尾溪氾濫,飄來一塊浮木,夜裡會發出豪光,

庄民皆稱奇走告,並將之雕塑為媽祖金身,供奉於馬公厝庄草寮中。

大正10年(1921)順安宮改建為磚造木柱式廟宇,

昭和10年(1935)始遷移至現址,

馬光厝寫成「馬公厝」,不要認為是寫錯,

這才是清代延續至日治時代的村庄名,

戰後改成馬光的。

馬公厝地區以張姓為大宗…….

村北側山仔腳東郊有一門墳墓。

墓主人為張得和,

推測即為當地馬光厝張姓

之祖墳………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