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寮屬佳里區,傳說本地以前為鹹水養魚池,早期居民曾經
在此搭寮捕捉「蚶」這種水產動物,因此得名為蚶寮。
與蚶寮鄰近的龍安里,最被地方熟知的土名為塭仔寮,
林投內、外渡頭。
「塭仔」是指貯水或養魚的地方,地方人士
表示因為有水的緣故,象徵了「藏龍」之意,而有龍之處必會
境內平安,因此推測「龍安」的出現,是來自與這樣的淵源。
龍安里的產業與蚶寮相似,皆以農業為主,
像是水稻、玉米、甘蔗最為普遍。
塭內蚶寮永昌宮(早期名為永昌堂,有別於子龍廟永昌宮)
為蚶寮里與龍安里兩大村莊的共同信仰,
塭內蚶寮永昌宮雖地屬佳里區,但其宗教活動並非參與蕭壠香,
而是與鄰近的西港慶安宮作為交陪,特殊的宗教氛圍與時代背景的使然,
促使蚶寮與塭仔內在民國六十八年共同組織了金獅陣,
參與三年一科的西港香至今。
蚶寮里於民國三十五年行政區重劃後正式成立,
位在佳里區的西北端,東接通興里、龍安里,西則與七股區為鄰。
本地民眾祖籍福建泉州同安縣馬巷份十一都西湖里。
清乾隆初年,先民兄弟叔侄等渡海溯溪而進,在北岸的中堎
「今通興里東邊」一帶結草為廬,闢荒地為良田,披荊斬棘,篳路藍縷。
由於先民的努力,人口日增,沿岸往東到大社﹝今之外渡頭﹞,
蚶西港一帶定居者將近千戶,工廠和商舖逐漸增加,魚塭蚶田
比比皆是,儼然是一個小鎮。
當時還沒有火車和公路,陸路往來有的藉騾馬驢車驛運,
或靠兩腿奔馳,晚宿朝行。且近自北門嶼,布袋嘴,安平,
遠及澎湖,大陸,通商船舶往來絡繹不絕,
蚶西港埠也在商旅不絕中形成…….
以前曾文溪從馬沙溝出海,道光末年夏一場暴風雨使曾文溪改道,
自西港,蚶西港南側入海。一夕間整個村落瓦掀屋殘,良田盡毀,
先民畢生心血毀於一旦。
於是移處附近部落,重新墾殖,
這就是今天的蚶寮、塭仔內。
樹仔脚黃姓來臺祖名諱、生辰年月及生平事蹟不詳,
僅知原籍「福建省泉州府馬巷分府同安縣11都西湖鄉」,
傳世的祖龕上題字「振生堂」,黃姓以「振生堂開基祖」稱之。
振生堂祖來臺後,先在大埔(今蚶寮之北、七股溪南畔浮洲)落脚,
派下共6房,在大埔因水患而廢庄後,黃姓6房子孫散居附近塭仔內、
蚶寮、檳榔林等聚落,
由 於清代水患頻仍,後來亦有分散至溪南寮、
學甲寮(今臺南市安南區)者,
宗族遷移情形相當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