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棲老街的東側,位處內陸的南簡(港)與安良港,
其地名與梧棲港息息相關。
根據1898年繪製的台灣堡圖,梧棲商港當時可停泊帆船(junk),
並在港口更換舢舨、竹筏等小船,循著沙洲水路蜒蜒而行,分別
由南、北二路進入內港。
北路進梧棲港街,小筏可上溯至內港「南簡」;
南路進鴨母庄,小筏可東進至內港「安良」。
南簡舊稱「南港」,
因「港」與「簡」閩音發音相近之故。
安良港則是一處位於內陸遺留的歷史地名。
往昔帆船自梧棲港可溯航抵安良港村莊附近碇泊,
因無風浪之險故名為「安良」港。
梧棲位於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在牛罵溪入海分汊處,
因有五條港汊而得名,舊稱五汊,清光緒17年(1891)
地方人士將「五汊」雅化為「梧棲」。
據族譜資料,在康熙中葉就有安溪人王承詔入墾 ,
其後漢人陸續進入開墾,從乾隆35年(1770)起,與大陸福建間
有帆船往來貿易,至乾隆50年前後,形成街市。
梧棲港口的位置受天然及人為環境的影響,位置幾經變化。
道光初年福建船戶曾培世發現頂寮西北的塭仔寮(位於現在清水鎮)
海灣更適合船舶出入,於是大小船舶往來更為頻繁,商業興盛。
道光12年(1832)港澳受泥沙影響,航道及船舶貨棧皆南移,
民眾築屋漸多,安塭界乃成街市。
道光25年(1845)塭前正式開港,船泊可直入寄泊,梧棲港更加繁盛 。
道光末年(1848年左右)港口移至街區南邊的「竹筏頭」,
再南移「翻身港」、「大港」,
1860年代港址再移「新港」即「安良港」(永安里海岸)。
光緒13年(1887)船舶改泊塗葛堀 。
雍正初年,顏玉漳承租南簡庄一帶的土地,
爾後乾隆年間逐漸有晉江縣莊姓、安溪縣王姓、吳姓、顏姓,
以及南安縣李姓等族人進入大庄及鴨母寮一帶開墾。
乾隆38年(1773),南安縣吳玠與吳日燦、陳福、王三錫合四股,
以年納番餉五元,菜魚五十斤向南北遷善社番通事李有從承墾大庄
地區的魚塭及水田,
足見當時漢人除了農業開墾,
也在大庄地區從事漁業養殖。
位於安良港的李姓家族,
是否即為南安縣所移入 ?
按 : 李世民登基後,詔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編纂《氏族志》詔令天下,
李姓的郡是隴西郡,即以隴西郡狄道李姓為顯貴世族,為世人所仰望,
舉國上下以李氏至為尊貴,李氏後裔共奉隴西堂。
始自,隴西遂為李氏宗族的共同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