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屯早期為原住民巴布拉族貓霧拺社聚落,其舊址位於

今南屯區西南方的春安里(即嶺東科大左側的台貿五村)。

明鄭時期曾屯田於南屯,但滅亡後隨即荒廢。

清治時期,由於貓霧拺居民無力繳交番餉,當時福建副將

兼定海總兵張國因曾來台擔任過北路營參將,看上南屯一帶的

肥沃平野,遂在康熙49年(1710)以代繳賦稅為條件,向居民

取得土地開墾權,開墾包括南屯街區一帶的荒野,自立業護戶,

設張鎮莊,是今南屯街區墾闢的濫觴……

康熙末年朱一貴事件弭平,雍正元年(1723)彰化設縣,

當時主導討剿朱一貴事宜的台灣總兵藍廷珍接續張鎮莊舊地

申辦墾照藍張興,遂有藍張興莊,

南屯街區逐漸繁榮起來。

瑞成堂創建於日治大正5年(1916),

昭和2年(1927)增建正廳前涼亭,為當時

南屯庄長黃清江之宅第,於傳統閩式合院建築中

融入西洋裝飾語彙,構材特殊,工法獨到,蔚為特色。


黃清江(1891-1936)為瑞成堂之創建人,

生於清光緒17年(1891),曾任教於南屯公學校,

後擔任南屯庄長(1923-1931),熱心公益,

並具有民族意識,

政績包括開辦私立南屯庄圖書館、

昌明會、南屯庄品評會、

黃姓宗親會南屯分會與南屯公學校兒童保護者會等。


古厝主要建築為典型的「正身帶護龍」三合院,

平面呈「ㄇ」型,是臺灣民間農家最常見的傳統

建築平面格局。

建物坐北朝南偏東10度,總面寬七開間,正身中間三開間

採獨立的山牆及屋頂,前方設置高敞的捲棚涼亭(亦稱軒亭)。

一般涼亭以單開間者為多,

瑞成堂採用與正身同寬的三開間較為少見;

但因與正身為不同時期完成,故具獨立木架構,立有四柱。

此外,正身背面地坪以卵石三層砌築,高差雖不大,

卻有客家族群慣有的「化胎」意象。


民國100年(2011)9月經指定為古蹟後仍遭人駕挖土機

闖入毀壞門樓、內院圍牆與正身涼亭,幸經現場構件清理、緊急

支撐作業、調查研究與修復等工作而得以保存重現,

為古蹟保存與都市重劃衝突下的重要個案……

瑞成堂屬傳統三合院格局,外圍設有門樓「務本居」,

四方刺竹林圍繞,保存早期「竹圍仔」防禦形式,

正身步口棟架高聳,捲棚作法、彩繪裝飾皆屬

典雅精美之作,

目前定為市定古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