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十一年(1806),由於數度發生漳泉械鬥和東螺溪氾濫,
街市房屋及田園均被破壞殆盡,居民遂提議遷徙。
地方仕紳北渡東螺溪,選定在舊街市北方約兩里許一處
高亢河洲地「寶斗庄」,另建新街市「寶斗街」。
街道以奠安宮為中心,呈現井字輪廓,劃分為東西南北中等五個街區。
新街建成之日,改名為「北斗街」。
又因此街為東螺街之移建,所以也被稱為「東螺北斗街」。
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台灣西部十個廳改制為五個州,
五州之下轄3市47郡,劃屬臺中州北斗郡北斗街。
北斗街為郡治所在地,成為行政和商業中心,
逐漸形成現代小型城鎮的風貌………
宮前街為清代與日治時期做主要的商業街,諸如旅館、米店、榨油店、商店等。
街上唯一三層樓街屋,位於宮前街與斗苑路口,建造於大正十四年(1925),
構築材料為磚、石。此街屋為陳氏所有……..
清朝時期就已經是北斗最繁華熱鬧的商店街,
北斗的地方勢力集團最早形成於清末,為陳、林兩派。
林派指庠生林慶岐、其胞弟林慶賢為首的林姓家族;
陳派指武秀才陳作舟家族。陳、林各有其追隨徒眾,
久而久之逐漸形成派系。
北斗最大姓為陳姓,其衍脈多源,
移入北斗先後不一,重要者有三:
包括 建街有功的武舉陳聯登,舉人陳元音(1847-1896),
以及陳作舟 (1841-1896)。
少時跟隨二伯父陳毓川及父親陳蓬山來臺,在鹿港登陸,最初定居於今伸港鄉 ;
後來陳作舟移居北斗,在事業上頗有一番作為。
光緒八年至日治之前 ,曾設立「育軒」書房二處,分初等、中等二部,招收四十名學生,
給予免費教育,培植人才。以「文筆舍」名號,並聘請秀才陳材揚、林受益為師,教授漢文。
之後又增建文昌祠、整建奠安宮等。
陳作舟熱心於地方事務,早晚巡視街道,勸導民眾注重整齊衛生,冬令則自設夜警,
加強巡邏,以確保鄉里安全。
為了解決舊濁水溪氾濫問題,自資率民眾修築堤防,以保障鄉民生命財產安全,
日治時期曾擔任北斗保良局長一職。
北斗鎮第六屆鎮長陳兆祥,武秀才陳作舟之後陳子授之子,
1968當選北斗鎮長,1970不幸逝於任上。
現今宮前街上深具古味,較具特色的傳統街屋尚有數棟,
一棟為日治當時唯一的三層樓街屋,
位於宮前街與斗苑路交接處,為前清武秀才陳作舟之後,
於大正14年(1925)所建,
該街屋由日本人設計;融合歐式與日式風格,
地方人稱「三層樓仔」。
據陳家後代表示,
該建物的建設經費,在當時可買下六十甲土地,
是當時臺中州轄下的名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