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曾是眉社、埔社等原住民部落及平埔族的匯聚之地,

加上位居山區,開發較晚,保留了豐富的族群歷史。

回顧埔里盆地的開發過程,令人感受到山城充滿歷史、

人文氣息的一面。

1825年,分散居住在台灣中部的巴布薩、洪雅、拍瀑拉、

道卡斯、巴宰海平埔族人在他們的原居地因遭受漢人於經濟上

的掠奪,導致其耕地大量流失,生活日漸窘迫,而不得另尋發展;

當時,埔里正好提供其絕佳機會,

於是,在互相招引之下,

埔里盆地在平埔族群未移入之前,主要住民為埔番與眉番,

兩者以眉溪為界,埔裏社位於溪南枇杷城附近,眉裏社位於

溪北牛眠山與史港坑中間之地。

自道光三年開始,陸續遷移埔里的平埔族群竟達三十餘社,

包括Taokas、Pazeh、Papora、Babuza、Honaya五大族群,

反成為埔里盆地的主要人口,其勢力已凌駕原居

之埔番眉番。

入墾埔里的平埔族五大族群,入墾初期開墾的範圍僅限於

埔里盆地之南半部,仍未遍及整個平原之全部,亦即

僅限於埔社番地,眉社仍不願招納外來墾民。

遷移之初的聚落在於茄苳腳一帶,第二批陸續來者,

形成批杷城、鹽土等幾處聚落,以其接近埔社舊址,

與埔社番共同居住。隨後陸續遷來者,

其拓墾區域也隨之向外擴展,建立其他新的聚落,

並往眉溪北岸之眉社番地推進,

聚落之分佈才擴及整個埔里平原。

史港位於眉溪北岸,原為高山族眉社的根據地,

其地名的由來有3種說法,

其一,昔日有一頭目名為潘史港者,在當地擁有

大片土地,故以史港為地名。

其二,早年當地種有許多香蕉,眉社族人稱之為史港,

意指香蕉之實,也就是香蕉很多的意思。

其三,在聚落西邊有一溪流(今稱史港溪),

故以台語發音稱之為西港,後來誤稱為史港至今,

日治時期稱之為史港坑庄,

在此區的墓園踏查中,

也有若干的收穫……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