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大量進入埔里的最早紀錄是在1815年;
當時,一千多名墾戶在郭百年等人率領下強行進入埔里。
由於這次的移民行動沒有經過官府准許,
再加上隨意殺害埔社及眉社原住民,
終於引來當局關注;
隔年,漢人被澈底驅逐,郭百年等墾首被依法懲治。
埔社與眉社的原住民因此遭受重大損失,對漢人因而產生
不好的觀感;但也正因經過這些衝擊,他們才更加了解漢人
的社會文化,激起其放棄狩獵並從事農耕的想法。
1825年,分散居住在台灣中部的巴布薩、洪雅、拍瀑拉、
道卡斯、巴宰海平埔族人在他們的原居地因遭受漢人於經濟上的
掠奪,導致其耕地大量流失,生活日漸窘迫,而不得另尋發展;
當時,埔里正好提供其絕佳機會,
於是,在互相招引之下,
他們在接下來的八年中陸續進入埔里。
平埔族族群進入埔里後,一開始以埔社與眉社的佃田為生,
後來依恃其農耕技術較當地族群進步,逐漸獲得當地大多土地,
當地原居民因此逐漸撤往山區居住。
後來,漢人也隨著逐漸鬆弛廢除的內山開墾禁令陸續前來開墾居住。
1875年,埔里地區之開發大致完成。
清廷以「屯兵」與「精兵」奠定埔里盆地的統治基礎,
再以「隘制」,延長隘勇線,與撫墾措施,防範番人之襲擊,
並以「社學」與「保甲制」實施教育與政務。
持著鋤犁的閩籍漢人,和拿著斧鋸的粵籍客家人,
進入埔里盆地拓墾,其闢水利、種水稻、建廟興學、伐樟熬腦,
使得埔里盆地成為平埔族人與漢人的角逐之地,
漢人再挾著高文明優勢,主導平埔族人接受漢化,
先住民族與平埔族群的固有文化,則因埔里盆地人文環境
的社會變異,而加速滅絕。
其語言及風俗習慣亦逐步消失。
尤有甚者,漢人以累積的經濟資本,
大量收購平埔族群的土地,
是故平埔族群淪為弱勢族群,
埔里盆地遂為漢人所征服……
溪南里公墓為許多埔里人祖墳所在地,
墓區內踏查,仍得古墓數門,
遂予以紀錄之。
蘇家祖墳墓手上的石雕等原物件,
均相當質朴,
墓碑應是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