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年,分散居住在台灣中部的巴布薩、洪雅、拍瀑拉、
道卡斯、巴宰海平埔族人在他們的原居地因遭受漢人於經濟上
的掠奪,導致其耕地大量流失,
生活日漸窘迫,而不得另尋發展;
當時,埔里正好提供其絕佳機會,
於是,在互相招引之下,他們在接下來的八年中陸續進入埔里。
平埔族族群進入埔里後,一開始以埔社與眉社的佃田為生,
後來依恃其農耕技術較當地族群進步,逐漸獲得當地大多土地,
當地原居民因此逐漸撤往山區居住。
後來,漢人也隨著逐漸鬆弛廢除的內山開墾禁令陸續
前來開墾居住。1875年,埔里地區之開發大致完成。
1740年清朝政府賜姓「潘」給岸童社土目,
成為埔里平埔族人的潘姓由來。
連橫《臺灣通史》記載:
「歸化熟番漸從漢俗,乃令薙髮,錫姓,以遵國制。」
乾隆23年(1758),諭令歸化平埔熟番應薙髮結辮(請參「社學」條),
並賜與潘、蠻、陳、劉、戴、李、王、錢、斛、林、黃、江、張、穆、莊、
鄂、來、印、力、鍾、蕭、盧、楊、朱、趙、孫、金、賴、羅、東、余、
巫、莫、文、米、葉、衛、吳、黎等姓,
其中以「潘」姓最多。
埔社又稱為埔裡社,
為清代水沙連地區6個主要原住民村社之一,
以埔里盆地為主要活動領域。
清嘉慶年間,漢人郭百年等人藉官方核准名義,強行擁眾進入埔里盆地拓墾,
並對反抗的原住民埔裡社恣意屠殺。
雖然郭百年拓墾集團最後遭官方驅逐出埔里盆地,
但埔社卻因橫遭殺害而人丁稀少,乃招徠原居於臺灣西部平原的平埔各族,進入
埔里盆地拓墾定居、同居共守,並以「草地主」自居,向這些移墾者收取
「亢五租」。
同治年間以後,埔社更見消條,
幾無力與西部遷移來的平埔各族相抗衡,
原來的亢五租屢遭抗納。
惟光緒年間之後,埔社有望麒麟者,讀書入泮,獲佾生名銜。
其不僅向官方控訴佃租人抗租、佔墾等情事,爭回埔眉二社的
原有權益,除此之外,望麒麟也妥善運用其租谷,購買田產,
成為埔里地區的重要地主。
此墓塔主祀潘桂枝,網路搜尋未見到任何資訊;
此幕前另有一古墓,可惜碑文已渙散不明;
祖塔左右兩側各有
特別的墓園來相依…….
左側為潘龜乃家族墓園,
右側有一北榮加留張公之墓;
看來均是屬於平埔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