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古稱「魍港」(今好美里一帶),其開發始於明末開墾,
海盜顏思齊、鄭芝龍拓臺十寨之第六寨便設於魍港大坵田。
天啟四年(1624)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魍港納入統治。
鄭成功遠涉海峽,驅離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鄭氏王朝亦遣部將屯墾此地,
並募集福建漳州、泉州三邑、泉州安溪等地先民遷居開墾,當時
本地較為荒涼,經先民集居著手經營,而形成村落鬧市。
光復里大多數先民由泉州府晉江縣東石村渡海移民來此定居。
由於海口人房頭地域觀念濃厚,因此依其同宗親或同直系親屬
擇地形成房頭。
本里大概區分房頭為,橋仔頭、岸頭、三間仔、東安庄及六棟寮等。
而本里日治時期被編為台南州東石郡布袋庄五堡,復於民國39年10月
25日台灣光復後,地方鄉親及名流士紳,均認為以光復村來慶祝台灣重生,
正式以光復為名,而相傳迄今………
布袋鎮布袋(九龍里等5里)、新塭與義竹鄉北港仔,
先祖都是自福建晉江東石遷台,同屬信仰「九龍三公」、
廟名也都是「嘉應」,彼此雖是宗親關係,但堂號不同,
布袋以「玉井」為主,新塭為「西霞」,
北港仔則為「珠澤」。
玉井蔡氏為東石巨姓,共分十房,屬莆陽衍派。
其四世祖蔡顯聚、蔡顯賓、蔡顯仁于明嘉靖初年(1522)旅居
嘉義縣布袋嘴,成為東石蔡氏在台灣布袋嘴的開基祖。
這是族譜記載發現最早的東石去台灣定居的移民。
清初,鄭成功據東石一帶沿海抗清,蔡氏子孫蔡秉元(又名惟景,
字炳寰),本是明末一位號稱百萬的大海商,鄭氏起義,即捐資助餉,
並將他在涼下的埭田,捐為鄭軍的屯田,後又獻船率族人隨鄭軍
東渡台灣,在台灣定居,成為開發台灣嘉義縣布袋嘴的先驅。
從此,布袋嘴成為東石十蔡族親的聚居點。
移臺後,東石蔡氏移民把所居住地的村名取名為
東石鄉,即為今日嘉義縣的東石鎮。
此後,玉井蔡氏在台灣迅猛發展,
蔚然而成為大族……..
玉井房始祖名必麟,號十郎,原泉州城內東街蔡巷金井坊人。
明洪武年間,法政苛酷,因其家遭誣累,父母兄弟俱各逃散,
十郎年甫十二,逃至東石海濱,託身於相識蔡本耀家中。
適鄰舍有黃樂野,見其舉止不俗,言於本耀,以次女配之。
十郎遂入籍十都仙跡鄉,拓荒墾牧,耕海漁鹽,
是爲東石玉井蔡氏肇基始祖。
至今六百餘年,傳衍廿三代,族裔除居住東石外,
還分居青陽普照、池店柴塔、陳埭仙石、福州南台、
龍湖海澄、浙江蒼南及台灣鹿港、雲林嘉義、台南花蓮
以及布袋鎮等地,還有不少僑居南洋,
分布於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
布袋鎮內蔡姓為多數,
也大多為玉井蔡氏之族裔……….
正廳桌上有一日本姓氏人士的牌位,
可見在日治時期也頗有政經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