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40年(1701),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客家人廖朝孔帶領弟弟等人來台,
而後應張達京之邀在西屯一帶開墾。
當時西屯區仍是平埔族群中的巴則海族世居的地區。
1716年曾作為總岸裡社的土官阿莫針對當時的諸羅縣知縣周鍾瑄
作為開墾的要求東至大山,西至沙轆地界大山,北至大溪,東南至阿里史,西南至姑婆竽
被和現在的西屯區上下石碑附近開墾,
這是官方文書中對西屯地區最早的開墾紀錄。
清道光年間,西屯村落開始發展形成市鎮,並且被稱為西大墩。
而在乾隆年中期西屯地區已經陸續開墾完成,並且在史籍中記錄了
西大墩、水堀頭、馬龍潭、港尾等地名。
西屯是屬於台灣縣拺東下堡………
西屯一帶原多為農耕之地。
從保留下的舊地名可略知梗概……….
如三張位今西屯路以南、逢甲路以東、潮洋溪以西一帶,
向南延伸至臺灣大道北約一百公尺範圍內,約十五甲耕地,故稱三張。
又如八張犁原為八張犁莊、大厝、下莊、三甲半、、九甲三、張半、抄封。
潮洋莊、馬龍潭(又稱馬鳴潭)兩地今合稱為朝馬。
下七張犁即原下七張犁莊、賴公厝(蓮峰堂)、瓦厝底、虎寮埔、過溪仔,
指今協和里安和路、啟聰學校(盲啞學校)附近。
水堀頭為現今西屯路三段的
永安里、福安里之通稱等等………..
休耕期間農田多以油菜花栽種為堆肥之用,
期待來日的豐沃土壤。
夕陽餘暉下滿目金黃煞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