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據時期的殖民經營,農業經營方面主要是招納漢人開墾。
由於當時台灣的原住民生產力不高,
為提高農業生力,荷蘭當局以各種優惠條件鼓勵
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漢人來台,帶動台灣第一波漢人移民潮。
1645年赤崁附近農耕總面積己有三千甲;
鄭成功入台前後,全台的農地總面積更遠一萬兩千甲左右。
王田制土地名義都是荷蘭王所有,稱「王田」,
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提供土地、耕牛、農貝和穀籽,
漢人是佃農身份。
漢人的開墾組織,由數十佃戶合為一「結」,
並舉一人為首領,稱「小結首」
小結首合推首領,稱「大結首」,合作開墾耕作。
在土地經營,耕地的大小係以「甲」為計算標準,沿用迄今,並採用王田
制度。王田制度沿襲自歐洲十六世紀封建制度,土地屬於王有,土地支配權屬
於諸侯,故稱為「王田」;而水利工程,如陂、塘、堤、圳條等的費率,皆由
荷蘭人資助,耕農、農具、耔種也是如此。
顧名思義,大肚的王田其名稱的由來即是…….
清康熙四十年許,漳洲居民陸續渡台與原住民商洽開墾荒地,
工作順利,不久原本一片荒埔,逐漸成為美田,嗣後因原住民陸續遷往埔里社 ,
本地遂成為漳洲人之定住地。
王田里的天和宮,主祀的神明是西秦老王爺,
創建於清光緒八年 ,為台中市海線地區的歷史悠久的廟宇之一。
由於西秦老王爺的庇祐之下,村民生活逐漸寬裕,
因此捐款興建宮廟名為天和宮,
該地為村民楊江的土地,當時建築為土造,
民國四十五年,因土造宮廟經風吹雨淋而老舊,
因而由當時村長孫婦、楊朝連、賴坤旺、陳仁堂等仕紳及
地方人士發心募款重建迄今,
據聞當地望族為楊姓,
位於王福街旁的三合院大厝,
步口廊木雕及其精美,另有花瓶過水門。
不知是否為楊氏所有?
正身門額上書有南極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