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在大肚為大姓,300多年前即居住在此處,也因

世居大肚趙姓人家居多,而有「大肚趙一半」之說,

早在康熙四十年,就有漢人進入大肚開墾。

此後歷經四十餘年,到乾隆十年左右,祖居福建省漳州府

漳浦縣甘籃社的趙姓才有趙聖助、趙談、趙魁、趙榮宏、

趙輝宏等人入墾大肚。

康熙末年已有漢人入墾至沙轆社社域;

沙轆社以南的水裡港(龍井)、大肚(大 肚)

與王田(大肚),漢人也已入墾成庄。

曾淑卿〈清代大肚趙家的發展〉本文詳載趙家各宗族

如何從大陸渡海來到大肚鄉拓墾,第三代趙順芳如何從農業的開發

轉進商業及貿易的經營,以及趙順芳父子如何振興大肚鄉的文教事業,

鼓勵弟子求取功名,維持趙家的社會地位於不墜。

作者在探討趙家在清代的發展過程中,同時也描繪出

清代大肚鄉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圖像。

乾隆中葉,有泉州同安人陳佑,漳州漳浦人趙若美、趙天喜、

趙光亨、王院與陳孝及其子宗、擇、初、中社社域,大約是今日的

頂街村、磺溪村、永和村、大東村、新興村一帶。

雍正年間,有漳州龍溪人王綿遠,漳州漳浦人趙佔、趙烏兄弟

及趙庇等人來墾,繼續開發大肚一帶;

乾隆初葉,陸續有漳州漳浦人趙丑、趙聖助入墾,

另有董顯謨者首先從事大騫等兄弟入墾。

乾隆年間尚有漳州龍溪人孫端敏,漳州平和人何謹,

漳州漳浦人吳泰等人入墾。

雍正、乾隆年間入墾大肚鄉的移民以閩省漳州府為主,

其中以趙姓最多。

咸豐、同治年間,隨著大肚溪的淤積,汴仔頭取代了下街的港口功能,

成為塗葛堀港貨物進出的轉運集散地。

在其信仰中心「永順宮」前則發展出長約百公尺的街肆。

街上有蔡燦雲、蔡瀚雲兄弟所開設的商號「蔡勝記」和

趙順芳與其侄趙海邊經營的「錦源棧」。

當時汴仔頭兩岸貿易十分發達,各行各業具備,故有行郊設置於此。

商號經營者蔡瀚雲、趙順芳等人,平日熱心地方公益,

參與地方義舉不遺餘力,對大肚鄉的發展有重要的供獻。

其中趙順芳不僅是大肚趙家發展的關鍵人物,

更是大肚地區的文教事業的奠基者。

西雝社的成立是當時大肚趙順芳經商有成,進而謀地方教育發展,

提倡文風,遂得烏日舉人楊占鰲之助,地方士子四百五十名之響應,

創社論藝。

西雝社成立後,由於深感文教風氣有待提倡,乃由創辦人

等發動社員樂捐,以籌建文昌祠(日治以後不准設祠,才改名為廟)。

資金來源以趙順芳與其侄趙海邊所經營的「錦源棧」商行為主,

另接受當時汴仔頭的「蔡勝記」商行蔡燦雲及仕紳的大力贊助,

集資一萬四仟餘元,在大肚磺溪村興建文昌廟,內奉五文昌帝君。

並將多餘的款項,設置基本資金,購買田產,

每年農曆二月三日名開信徒大會,田業所得收益,

做為祭祀文昌帝君的費用。


文昌廟成立後,西雝社創立人之一趙順芳之子趙璧,

考取秀才,轟動鄉里,對鄉里中的青少年學子鼓舞大,

之後多人相繼考中文武才,文風大盛,

於是地方有心人士趙璧、蔡燦雲、蔡翰雲、龍井鄉麗水村

的張建錦等多人,為進一步推展鄉里子弟的教育,遂於

光緒 13 年(1886) 在文昌廟的內籌建「磺溪書院」,招收烏日、

大肚、龍井三鄉子弟,實施啟蒙教育,

由於文昌廟址在磺溪村內,故稱之為為磺溪書院。

泰和堂為大東地區保存完整的趙家古厝;

古厝除了正身中央精彩的傳統藝術之外,
還有另一個可欣賞之點, 就是他的門楣與對聯。


五組對聯文字均可細細玩味趙氏古厝的設計精華幾乎

都集中在正身正身中央斷簷昇箭口,次間以硬山厚重的山牆

區隔兩側;中央則創造出寬敞的步口廊半戶外空間,

在這步口廊下是精美設計的主要區域。


主要在於屋價上優美精彩的木構件,
員光、雀替、吊桶與瓜筒等等地構築;

牆面則以洗石子座白色台度,

牆身為紅色清水磚,下方壁堵則有石雕。


門額寫著泰和堂,彩繪也都保持著,

可發現寫著己巳年

建成時間的相關記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