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城隍廟原由知縣黃承乙於光緒十年(1889) 建於東區,
即今台中糖廠廠址所在之地。
甲午戰爭後台灣蒙塵,原廟址被日人改建為糖廠,神位經播遷者再三。
大正十年(1921),由林子瑾、吳子瑜、林焰墩、林祖藩、賴慶炎、
林澄坡等仕紳發起,在今台中市南區合作街九十四巷五十號重建新廟,
以迄至今日…….
此廟建於1889年,為知縣黃承乙在建臺灣省城期間任興建。
日治時期因日本人欲在此地興建軍營而拆毀,
但後來改設台中糖廠。
1919年,吳鸞旂發起重建,組織籌建委員會,
並聘請吳子瑜、林子瑾、賴慶炎、林祖藩、林澄坡(林澄秋之兄)、
林焰墩等人為籌建委員。
傳說吳鸞旂當時夢見城隍託夢,因而興起建廟,
但不久他就因事前往中國,
全部籌建事項留給各委員負責辦理。
這些委員中推舉吳子瑜與林子瑾為正副主任委員,繼續籌建工作,
但半途而廢。後,林焰墩較為熱心,繼續奔走,首先向彰化銀行借款四千日幣,
擇址於有明町四丁目。但建廟經費不足,動工後不久即告停頓,
直到1923年初具規模,次年即引請城隍入火奉香。
據廟旁賣香燭多年的余慶裕表示,風水上此地為龜穴,
因而廟方在建廟後開始養烏龜。
戰後,該廟組織管理委員會,聘各區區長及地方名人為管委員,
林祖藩為主任委員。
1955年12月5日舉行新建物落成典禮,由市長主祭。
1961年管委會登記為財團法人台中市城隍廟。
今址為合作街94巷50號。
台中城隍廟的城隍為府級城隍,封號為「威靈公」。
城隍一名,最早見《周易》所說「城復於隍」;
《禮記》續載「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
水即隍(城濠),庸即城垣,水庸亦即城隍。
於是天子也祀城隍尊神,後世舉凡一地設置行政區或興築城池,
必因應建立城隍廟以利崇祀;
依據明、清二代禮制,京都城隍封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
府城隍封為「威靈公」,州為「靈佑候」,縣為「顯佑伯」,
充分顯現各級城隍廟也有不同的身份與城位。
以清代臺灣為例,臺灣府城隍廟與臺灣縣城隍廟在臺南市,
鳳山新、舊縣城隍廟分別在鳳山與左營,澎湖廳城隍廟在馬公市,
嘉義縣城隍廟在嘉義市,彰化縣城隍廟在彰化市,新竹縣城隍廟在新竹市,
都是府治、縣治與廳治的所在地,宛如人間行政系統的反映。
從前,新任府、州、縣長官入境,必先謁告城隍而後履任;
朔、望日亦必行香,厲祭與祈禱水旱也要牃告城隍,儼然成為天人之間溝通的媒介。
舉行春、秋祀典,風、雲、雷、雨、山川與城隍共居一壇,設置牌位崇祀:
風、雲、雷、雨諸神居中,本城內山川諸神居左,本地城隍居右;
祭畢,各神牌位尊奉於城隍廟中。
知府、知縣與通判是人間長官,以令治事、判決是非,
其衙門必然肅穆莊嚴;各級城隍是超自然長官,以神道設教、
綜理陰陽,主管人間善惡果報、禍福降臨,
其廟貌一定陰森威赫。
城隍廟獨具陰陽廟格,
尤顯傳統兩元治理的特色。
台中城隍廟雖為大正年間重建,
建築工藝上仍有諸多可觀之處,
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