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湖鎮因緣舊濁水溪畔,有溪又有湖,故名溪湖。
據傳清朝官吏楊桂森至今三塊厝(中山里)荷婆崙的三山國王廟
巡視時,曾題詩立碑曰:
「前有濠,後右阿;水西流,安樂窩。」
足見當時風光之秀麗。
清末溪湖隸屬於彰化縣二林上堡、馬芝堡、武西堡各一部分。
日治時期明治28年(1895)8月,設保良局。
明治35年(1902)5月,設溪湖區,轄內溪湖、頂寮、大突、汴頭、
田中央、西勢厝等六堡。
大正9年(1920)10月,實施街庄制度,以二林上堡之頂寮、大突、
溪湖、汴頭、田中央、西勢厝為主(今溪湖市區及西側),
合併馬芝堡的三塊厝、四塊厝(今溪湖東北),武西堡之崙子腳、
阿媽厝(今溪湖東南),圈劃成立「溪湖莊」,
轄屬台中州員林郡。
昭和13年(1938)2月,升格為溪湖街。
清末至日治初期,阿媽厝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阿媽厝庄」,
街庄改制為「阿媽厝」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員林郡溪湖庄,
大字下有「阿媽厝」、「三塊厝」小字名。
發展較早的聚落有阿媽厝、三腳厝(三角子)、三塊厝等,
此外,本地區尚有後庄仔聚落。
當地土地肥沃,主要種植水稻、葡萄、蔬菜等,
其中,葡萄是該地最有名的特產。
據了解,乾隆與嘉慶年間是溪湖地區漢人入墾的高峰期,
康熙與雍正時期的開墾有所成後,吸引了更多移民,
乾隆中後期是開墾的高峰,各姓氏或直接至溪湖開墾,
或由他地轉墾至此,拓墾區不斷擴大。
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的楊姓族人大批入墾,
因此逐漸繁衍成今溪湖的第一大姓。
而來自南安縣的陳慎毅、陳必賢、陳文德、陳運俊、陳永宗及
同安縣的陳伯宗則從他地轉墾或直接入墾後溪、阿媽厝、崙仔腳
一帶,定居後逐漸繁衍而成為溪湖第二大姓。
鄰近南豐路的聚落不知是否即為三角仔聚落 ?
聚落中有一種德堂古厝,鄰接側為兩層樓的街屋;
從聚落其他的門額堂號穎川堂得知,
此聚落以陳姓為主。
古厝內部已頹壞不已,入內探勘,
牆面有彩繪字畫作品,
可惜已嚴重殘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