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嘉義神社鎮座已二十餘年,因神社社殿有白蟻問題,
加上逐日增加的參拜人數,致使神社空間漸不敷使用,
故於1937年3月由臺南州知事組成了「嘉義神社奉贊會」,倡議改建
並擴大嘉義神社之規模,預算為20萬圓。
嘉義神社改建工事於1939年8月14日向臺灣總督府提出,
並在1940年3月7日通過。
神社改建工程分為兩期,第一期的社殿新建工程1940年11月1日舉行
地鎮祭動工,於1942年6月13日舉行上棟祭,而後因預算不足,
再增加了25萬圓,第二期的附屬社殿於1943年8月9日竣工。
第二代嘉義神社設施有本殿(含向拜),祝詞殿、幣殿、拜殿(以上皆為
流造形式之檜木造及銅板葺建築)、瑞垣、玉垣、神饌所、迴廊、祭器庫、
神輿庫、社務所、參集所、齋館、第一鳥居(鋼筋混凝土造)、
第二鳥居(木造)、第三鳥居、手水舍、神職宿舍、社號標、
大燈籠3對,中燈籠1對,
且神社座向從座北朝南改為座東朝西。
嘉義神社原社境為8,609坪,在徵收相鄰之私有地後,
面積增加為10,075坪。
另外,於1943年8月舉行遷座祭後,
第一代嘉義神社的舊本殿便搬到嘉義神社所屬的攝社,
改祀奉倉稻魂命、大宮賣神、猿田彥神。
1944年3月28日,嘉義神社升格為國幣小社,
與新竹神社、臺中神社同為臺灣於1940年代升格為國幣小社的三所神社,
亦為其中最晚升格者。
1944年7月2日,嘉義神社例祭日改為10月7日。
戰後1949年3月由嘉義市政府接管,並將神社社殿建築改作
嘉義忠烈祠使用,並在本殿西側新建一道磚牆,將齋館及社務所隔開,
借給軍方作為八二八醫院使用。
然而於1994年4月,作為忠烈祠的神社本殿發生大火而燒毀;
同年底,市政府決亦於本殿原址興建高60公尺的瞭望塔,作為發展觀光之地標。
此塔於1997年1月動工,1999年3月完工,是為「射日塔」。
嘉義神社社務所後於修復後作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於1993年8月開幕。
1998年10月,嘉義神社附屬建築被列為嘉義市市定古蹟,
古蹟範圍包括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
以及參道和參道兩旁的
石燈籠和高麗犬石雕。
隨著齋館在之後修復後,其亦作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並於2001年1月5日重新開館啟用。
齋館與社務所即為今日的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齋館與社務所之建築形式是屬於木造的「書院造」建築,
為台灣目前少有的建築樣式。
兩棟建築的空間互為串聯,為神社祭祀前齋戒和準備相關典禮的場所,
建築內部設施如天花板、塌塌米地板、紙橫拉門、玄關、外廊道等
皆是傳統的日本建築式樣,其原始格局至今尚存。
由兩棟日據時期遺留下的建物齋館及社務所保存並改造而成的昭和 J18,
目前是為嘉義市定古蹟。
從紙橫拉門窗、手水舍等隨處可見日本的居室文化。
館藏許多嘉義昔日人、事、物的風華,入館後穿梭二棟建築,
各自分為不同空間,裏頭有用餐區、和服體驗區、嘉義小文學館、
常設展區、特展區。透過模型、視頻、物品、服裝,
可一窺日治時期當時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