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鄉名源於鄉治所在聚落之古地名「二八水」。

其命名源由係從前該處位於施厝圳(今稱八堡一圳)

與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之間,建有一分圳自施厝圳引

二成水量注入十五庄圳,稱為「二分水圳」或「二八水圳」。

聚落因有該分圳經過,故稱為「二八水」。

清代建置行政區劃時亦將莊名定為「二八水莊」,屬東螺東堡。

日治初期仍沿用「二八水庄」之名稱,直至大正九年(1920)街庄改制,

簡化為「二水」。

在漢人大量遷入以前,今二水地區屬於平埔族群原住民

巴布薩族東螺社的活動範圍。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施世榜申請到墾照,引濁水溪水築圳,

在鼻子頭截溪水入圳,歷經十年,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完成,

稱為「施圳厝」(今稱八堡一圳),

灌溉地區遍及後來的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

燕霧上堡、燕霧下堡、線東堡、馬芝遴堡等八堡。

康熙六十年(1721),繼有黃仕卿開鑿「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

灌溉東螺東堡境內十五庄。

便利的灌溉系統,帶動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的

大量漢人入墾……

聖德巷旁有拜堂巷,此地稱之為拜堂仔。

巷內有陳家古厝,融合中西式的建築式樣非常特別。

惟山牆下的橫楣上有「穎俊江川」字樣;

個人的推論是「穎川俊江」。

潁川為堂號,俊江則另有所指……

然查詢之於網路,未得取相關資訊。

按: 潁川,因潁水得名,是秦朝至唐朝設置的一個郡,

屬於豫州八郡之一,大致範圍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潁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許多氏族的發祥地,

黃帝生於此,夏禹建都於潁川,

潁川陳氏是以潁川郡為郡望的著名望族,

現今陳氏仍多使用「潁川」為堂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