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鎮往昔為洪雅平埔族(Hoamya)、阿里坤支族(Arikun)、
北投社(Tausabata)之領域。
漢人在鎮域具有規模之拓‘墾,肇始於入清之後。
以洪、李、林、簡四大姓族人為主流。
其開墾之方向,大約自西向東,概溯溪谷而上。
日治初期分草鞋墩區、新庄區、土城區,1938年升格為草屯街,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改為草屯鎮。
清代屬南北投堡之北投堡,
日治以後的政治、交通、經濟中心轉移至今草屯街區,
乃廢北投堡為草鞋墩庄、草屯街至草屯鎮迄今。
草屯名之由來係大正9年(1920),改自舊名「草鞋墩」。
舊地名之由來–今之草屯街區位於盆地東緣山麓,為出入內山之中,
其餘暉拓墾者、挑夫、商旅之出入門戶地點,夙為換棄新舊草鞋
之地,日積月累,草鞋成墩,故得稱。
當時台灣全域凡三字併成之大字地名,悉改為二字;
凡「墩」字多改為「屯」字,如「東大墩」改為「大屯」,
「西大墩」改為「西屯」。本地援用之。
洪姓開發草屯的路線,大抵是由彰化方面南來,
沿著烏溪自西而東,由北而南。
草屯鎮內洪姓的宗族勢力最大,共有四個宗祠。
崇星堂位於下茄荖,燉倫堂位於頂茄荖,
燉煌堂位於新庄,燉成堂位於番仔田。
第二十四世「洪敦樸」之裔孫,第一批在乾隆中期,洪育德等人,
來台入墾於萬寶新庄地區(今草屯鎮新庄里);
第二批於嘉慶十五年(1810 ),再由洪秉正等人,
來台入墾於頂茄荖地區(今草屯鎮加老里)。
至洪善述時,再率子洪純忠、洪純孝、洪純廉、洪純節(洪鐘英),
由頂茄荖拓墾至田厝仔地區(今草屯鎮加老里)。
加老里又稱頂茄荖,
以頂茄荖本部落為最大,尚有田厝仔、水汴頭與頂角等聚落,
頂茄荖與田厝仔洪姓居民皆屬陽明派下,
水汴頭洪姓則屬和蒼派下,
在番仔田燉成堂祭祖。
位於加老東路上的洪家古厝(聯勝堂),
為昔日擔任保正的洪承箕所興建;
大正15年(1931)5月 洪承箕與洪元煌、李春哮、洪汝祥為
建築委員準備籌設「炎峰青年館」,李春盛、李昌期另外捐贈百坪土地,
部設置讀報社、撞球場,以為勵學和娛樂之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