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區原名叫做「大里杙」,大里這兩字是平埔族洪雅族
之社名譯音,杙則綁船的木樁。
清朝時期,當時大里溪的碼頭就設在大里國中附近,
許多商人皆沿大里溪搭竹筏做生意,
而竹筏航行到碼頭邊就必須繫在杙小木椿上
才不會被溪流沖走,而形成本地特色。
直到日治時期因河港淤積、公路建設逐漸完成,
當時基隆、高雄港取代中部運輸功能,
而大里杙的地位也跟著日漸銳減………
早期烏溪流經大里讓大里渡船頭岸
在乾隆年間成了繁榮的地方,
大里老街也因交易買賣而繁榮興盛。
走進大里老街,狹窄長型的街屋有著捲簾式的屋頂,
這是老街建築最大的特色。
約兩百公尺紅磚道鋪建的大里老街上,
僅剩以慶源堂為主老屋
木造建築結構,然已不見當年市況繁華………
林秋金(1866-1937),以字行,名維品,號維修。
臺中大里人,曾為當地首富。當地人稱「秋櫃長」或「秋家長」,
其住宅兼店鋪慶源堂的洋樓,
是日治時期大里最高最豪華的建築。
林秋金年輕時曾擔任過霧峰林家的總管。
自立門戶後,先是經營布店,日治時期明治年間從事米穀中盤商,
並在大里杙創設「慶源堂」商號。
大正十四年(1925),曾捐款協助重修大里杙福興宮。
台中城隍廟亦有其捐贈的楹聯……….
山牆上有林雙慶樓的泥塑字樣,
屋舍本身則隱在深院內,不意窺看。
建物右後方有一門樓,
於曲巷內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