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市東湳社區 位於大甲溪以南,葫蘆墩圳以西,以北,
三豐路以東,一面向溪,兩面向圳,農業用地佔多數,有四湳(東湳.西湳.大湳.北湳 )
四里共同信仰中心大湳慈興宮媽祖廟,及舊活動中心對面的北天宮玄天上帝爺廟,
是本社區居民共同祭拜及信仰之神明……….
葫蘆墩圳,又稱貓霧捒圳,是清領時期的重要水利工程,
位於臺中市豐原區,包括上埤、下埤與下溪洲三個獨立水圳,
是豐原地區重要的灌溉水源,
也是台灣中部最老的灌溉水圳之一,
為清代以來臺中地區農業生產命脈,
也是台中盆地河川的主要源頭。
康熙五十五年,因為岸裡社的阿莫平亂有功,乃請墾貓霧捒草埔地,
諸羅知縣周鍾瑄核准其範圍為:東至大山,西至沙轆地界大山,南至大姑婆(西屯),
東南至阿里史(潭子),西南至捒加頭(西屯水崛頭)地帶廣平草地。
可見當時台中市的西屯和北屯以北到豐原的地區都屬於平埔族所有,
但因無法掌握水的利用,加上原住民人口稀少,
康熙年間漢人大批移民台灣從事開墾的工作,原住民部落附近部份草埔地,
當時雖有原住民耕種,但因尚未有灌溉設施,平埔族居民以薯芋為主要糧食,
亦無種植蔬菜的習慣,各種作物生長因缺乏經營性之灌溉,
因此產量收成普遍不佳,農耕發展停滯,
開圳取水乃為開發的關鍵所在。
葫蘆墩圳(昔稱貓霧拺圳)前身,原為上、下埤及下溪州三獨立圳合併而成。
下埤(即舊埤)開鑿,始自雍正元年,岸裡社通事張達京與土官潘敦仔,
以割地換水方法取得土著族之同意,訂立墾約,出資從樸仔口築埤,
引進大甲溪水,而開發今天的葫蘆墩圳………
葫蘆墩圳其實有一個更親切的稱呼,
當地人稱「大溝」。
葫蘆墩圳沿著角潭路而下,在當中有一處邱姓聚落,
地雖處於東湳里。但稱之為角潭亦無不可。
豐原邱家所指應該即此,可惜文獻相關資料不多。
只知進士丘逢甲曾暫居此地。
據聞丘逢甲是豐原女婿,在豐原住了十年,
之後才遷居潭子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