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地名的由來,與龍潭大池脫不了關係。

據說,這口大池塘水面遍佈野菱,當時先民稱之

為「菱潭陂」,

相傳泉穴有白石,即使歷經多次旱季,大池始終保持一定水量,

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雨即可天降甘霖,

先民深感其靈驗,在此地建「靈廟」,

後稱此潭為「靈潭陂」。

後因有人在某日風雨交加夜晚,發現潭中有黃龍出沒,

因此改名為「龍潭陂」,又稱「龍潭莊」,

龍潭的地名從那時開始沿用至今。

大正九年(1920) 7月,日本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

設龍潭庄屬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轄黃泥塘、烏樹林、八張犁、

竹窩仔、四方林、龍潭坡、九座寮、泉水孔、淮仔埔、三坑仔、

十一份、大坪、打鐵坑、三角林、銅鑼圈、三洽水等16個大字。

1946年1月11日,龍潭庄改為「龍潭鄉」。

四方林,是龍潭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中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上林里、上華里、中正里。

四方林位於龍潭陂之東南。

距龍潭街區約1.5公里處,位於龍潭台地上,

海拔約230公尺,往昔森林茂密,受地形影響,其輪廓呈四方,

後來開墾森林所建村莊稱為「四方林」。


乾隆中葉有黃梅生兄弟等人入墾,將林地闢為良田。

後有築有靈潭陂、四方林大溝,富灌溉之利,為稻米及茶葉產地,

四方林南端有一村落叫風櫃口,與冬季季風之強勁有關;

東北端有大湖底聚落,有許多水塘在此。

本地居民多客籍,黃姓占四分之一以上。

按: 黃家先祖應文公於乾隆中葉,遂率長子學生、次子梅生、

三子庚生、四子金生四人,從廣東省應州平縣(今蕉嶺縣)

藍仿鄉(金石窟)翻山越嶺,遠渡來台,

以現今龍潭鄉烏樹林地區為據點,

篳路襤褸,披荊斬棘,開疆闢地,

競競業業的辛勤耕耘,開墾事業頗具規模。

後來新祖應文公,年事已長,思鄉情切,乃攜長子歸返廣東故里,

後續墾荒地則由次子、三子及四子延承,其中次子梅生公天賦異秉,

胸懷大志,積極於田產之開墾與行商,

歷經多年的辛苦,擁有土地數十公頃,以更到達新竹邊際,

後因宗支繁衍,子孫日多,

遂置產定居於今龍潭鄉上林村附近。

位於上林自行車道旁的黃家古厝,

不知是否即為黃梅生家族派下所有 ?

堂號汝善堂,未知其典故;

猜想應與佛經章句有關;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7卷

彼善知識能潤澤汝諸善根,能增長汝菩提心,

能堅汝志,能益汝善,能長汝菩 薩根,能示汝無礙法,

能令汝入普賢地,能為汝說菩薩願,

能為汝說普賢行,能為汝說 一切菩薩行願所成功德。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