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西南海岸,由於漁業資源豐富,早在十三世紀初已經吸引
中國閩南漁民,前來到臺灣捕魚。十四世紀,番社聚落均位於海邊的
平埔族四大社新港、蕭壠、麻豆以及目加溜灣社,
推測已與中國人進行零星的「漢番貿易」。

十六世紀時,並有中日貿易商來臺南一帶進行交換貿易。
直到十七世紀荷蘭人前來臺灣之前,無論是漢番或是中日間
的交易活動,仍然繼續持續著。
麻豆地區由於地處臺南一帶,
成為漢人首先進入墾殖的地區之一。

麻豆區早期為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蔴荳社的聚落所在,
「麻豆」這個名詞來自於西拉雅語的Mata(眼睛、目)
和au(港澳)合併而成,即眼睛、樞紐之意。

麻豆位處臺灣西南海岸,由於漁業資源豐富,
早在十三世紀初就已有閩南漁民前來捕魚。

十四世紀時,
位於海邊的平埔族四大社新港、蕭壟、麻豆以及目加溜灣社,
與中國人已有零星的「漢番貿易」,
十六世紀時,有中日貿易商來臺南一帶進行交換貿易。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領臺灣之後,儘管有所謂的渡臺禁令,
漢人農墾集團仍大舉移入臺灣。在清朝政權作為後盾之下,麻豆社人
受到更大的挑戰。

不過,由於他們與漢人有長期接觸的經驗,識字且懂得使用貨幣,
更已學會較先進的農耕技術,因此不像中北部原住民一般弱勢。
直至乾隆年間,番漢比鄰而耕現象比比皆是,
且自荷蘭、明鄭時代以來麻豆社人習於讀書識字,
至清代他們亦很快地接受主流文化,
甚至參與科舉,求取功名而逐漸漢化。

依據106年03月人口統計資料,謝安里、中民里,皆屬交通便利
人口分散地區,戶數過少,未符合「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規範,
因二里的共同學區為紀安國民小學,生活圈與習慣相似,

而謝厝寮為謝安里、中民里地方統一之地名,
依地方耆老表示,早期中民里亦由謝安里分出,
故進行調整,整編為謝厝寮里。

信仰中心主要為紀安宮、普何宮,
紀安宮為紀念古代東晉名將謝安,為謝氏後代來臺所建,
因此里民以謝姓居多,幾佔里民居民半數以上。

原中民里位於謝安里西邊,南與西港區後營里及檨林里接壤,
早期即由謝厝寮分出,故民情風俗皆與謝安里相似,
聚落有虎尾寮、園子頂。

台南市麻豆區的謝厝寮,結社於清康熙中葉的1700年,
自福建泉州遷移而來,姓謝人家達九成九以上,並迎請靈相公謝安
祀拜,即現在的紀安宮由來,而紀安宮的金獅陣也經前台南縣登錄為
縣定傳統藝術,是地方重要節日及活動的信仰中心。

據謝氏族譜記載,是時渡臺始祖謝記涼、謝鋐謵等七人,
自福建省泉州府遷移本庄,結草為寮,蓽路藍褸,披荊斬棘,
墾荒耕農被嚐苦難後,涵養教化子孫蕃衍,分為七角頭並迎請靈相公,
謝安(安王)奉祀朝拜,在本庄為開基祖佛,
庇佑庄民,庄運昌隆,恭維孜王,
此區雖名謝厝寮,較外圍部分則是其他雜姓分布;

此古厝位於陳林公廟旁,一度以為林姓或陳姓所有,
之後看到一份社區營造報告,
稱前面一間為江家古厝。

江家古厝住戶提醒後方還有一間,

果然,細節處更為精緻,室內甚至留有彩繪,

只是殘破德也更加不堪。

搜遍網站,

未見更進一步的資訊…….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