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入墾時,見楮樹遍佈。臺灣府志記載 :
楮樹即鹿仔草,枝葉為鹿所嗜,因名之,
此地因而稱「鹿仔草」。
另有一說是,
鄭成功復臺時,本地鹿成群於田間食草,
故稱本地為「鹿仔草」。
早期的先民,沿著八掌溪岸開墾,明天啟四年,顏思齊、鄭芝龍
設有開台十寨,其中第二寨為鹿仔草、第三寨即是龜佛山,
鄭成功左武驤將軍在鹿仔草設營鎮屯田,
康熙24年沈紹宏取領得「鹿仔草」的開墾權,
以李嬰為管事,並招佃墾荒,形成鹿仔草莊,
成為諸羅外九莊之一,
康熙47年(1708年)將開墾權轉與,泉州府同安移民陳立勳、
陳允捷、陳國祚、林龔孫等四人,
至雍正12年(1734)成立一堡稱「鹿仔草堡」。
後堀聚落面臨一道河堀,因村落位於此堀水之後側,故得此名,
在日治時期原屬後堀和山仔腳兩個大字,民國時代合併為一村,
因後堀村聚落規模較大,故以後堀村為村名。
陳立勳(生卒年不詳),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鹿草鄉的開拓先鋒之一。
史冊有明確紀錄陳立勳此人,是有關於他在鹿草的拓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月,沈紹宏獲得官方准許,以鹿仔草
為中心逐步進行開墾。康熙四十七年(1708),沈紹宏將全部的
開墾權讓與泉州府同安縣移民陳立勳、陳允捷、陳國祚、林龔孫等人,
這四位墾首又分劃招墾;
陳立勳拓墾以北港為起點,逐漸南移至後壁下茄苳,
後定居於鹿草的山子腳。
雍正十二年(1734)設立「鹿仔草堡」,
至雍正晚年,全堡幾已拓墾完畢。
該地區多以陳姓為主,
並設有南陳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