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入墾時,見楮樹遍佈,臺灣府志記載 : 楮樹即鹿仔草,
枝葉為鹿所嗜,因名之,此地因而稱「鹿仔草」。
早期的先民,沿著八掌溪岸開墾,明天啟四年,顏思齊、鄭芝龍
設有開台十寨,其中第二寨為鹿仔草、第三寨即是龜佛山,鄭成功
左武驤將軍在鹿仔草設營鎮屯田。
清康熙24年沈紹宏取領得「鹿仔草」的開墾權,以李嬰為管事,
並招佃墾荒,形成鹿仔草莊,成為諸羅外九莊之一,
康熙47年(1708年)將開墾權轉與,泉州府同安移民陳立勳、
陳允捷、陳國祚、林龔孫等四人,
至雍正12年(1734年)成立一堡稱「鹿仔草堡」。
大正9年(1920)10月1日「鹿草庄役場」開設,
並於10月22日付台南內地第九八二號以「鹿草庄」為政稱,
隸屬台南州東石郡。
民國34年(1945)10月25日戰後時期,
於民國35年(1946年)1月18日成立鹿草鄉公所,
隸屬臺南縣東石區,民國39年(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
改隸嘉義縣政府迄今。
昔日此地北方有一大潭「白鬚公潭」,
下潭村因位於其下方,故稱「下潭」,
日治時期稱為下潭保,光復後改為下潭村,
後因人口增多,原下潭保分割為下潭村與光潭村。
先民自福建的漳、泉二州移民到此墾荒定居。
據傳先民攜請池府千歲、沈府大使為家神奉祀。
翌年,福建泉州來台商人經過此地,隨帶西方元帥、
中壇元帥,兩神不願離開,於是贈送先民奉祀。
咸豐十一年(1861),由吳使、吳斗、蘇圖三位先賢發起,
以竹材建造小廟,於現址創立廟宇,奉祀池府千歲為主神,
同祀之神明有天上聖母、木吒太子、哪吒太子、沈府大使、福德正神等。
日治初期,該宮遭日人借為警察派出所,
後由吳萬無和尚發起在今派出所南方興建兩間竹祠,遷奉神位。
1905年重修,1919年以磚、木重建廟宇三間,定名「雲龍宮」,
並加奉文衡帝君、觀音佛祖,李、吳、朱、范合併為五府千歲。
為當地地方信仰中心。
由此且可推知,
吳姓或為當地住民之主要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