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位於台灣西海岸的中點,荷蘭時期與明鄭時期屬平埔族

原住民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社域,今仍留有頂番婆

(頂番里、頭崙里)的地名。

約在1681年明鄭時期晚期就有「馬鳴山」聚落出現。

滿清於1683年攻占台灣後,許多漢人和豪族巨富到台灣招工買牛、

引水闢地成為墾首,吸引大批移民,到1690年就向南開發到福興鄉,

這時台灣漢人有30萬。

清乾隆49年(1784),鹿港與福建泉州蚶江正式設口開渡,

從此開始鹿港的黃金時代。

乾隆50年(1785)至道光25年(1845)之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

清治中期,因溪水帶來大量泥沙,經年累月淤積於海口,

到了道光30年(1850)鹿港終於被泥沙埋塞,船隻無法進出,

逐漸被淡水取代。

清末至日治初期,草港中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草港中莊」。

該莊北與下犁莊、頂犁莊為鄰,東與七張犁莊為鄰,

南邊為頂番婆莊、南勢莊,西邊為草港尾莊。

草港尾,位於鹿港鎮最北端。

就行政區而言,範圍大致包括草中里西大半部、

山崙里、洋厝里西北端。

草港中,範圍則大致包括頭南里北半部、草中里東部。

此宅地處草中里巷底,天水堂門額說明了莊姓;

按 : 莊姓望出天水(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