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市,清代舊稱為「媽宮」、「娘媽宮」或「東西澳」,
前二者得名自澎湖天后宮,後者源自清代行政分區名稱,

前身為「馬公鎮」,位於澎湖本島西半部,
縣治所在地,也是澎湖群島的政經文化及交通中心,
東鄰湖西鄉,全市面積約有34平方公里,人口約有6.4萬人,
是澎湖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區。



1945年將馬公街改制澎湖縣馬公區馬公鎮,
直至1981年因屬縣治所在地而改制為縣轄市,
使其成為臺灣唯一座落於離島的市,
以及離島地區的最大都市。






馬公地區位於澎湖本島(大山嶼)西部,古稱「媽宮嶼」。
自古便是避風港。早於明清文獻,便有「娘宮」、「媽澳」、
「媽祖臺」、「祖媽宮」、「馬祖澳」等記載,
其中以「媽宮」最為常見。





由於島上在明朝萬曆年間便有祭祀媽祖的澎湖天后宮,
故「媽宮」應與媽祖信仰有所關聯,隨後也從地方廟宇
擴大成當地地名概念。


大正九年(1920) ,台灣總督府第八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推動行政
區域改制,原澎湖廳改組成澎湖郡,澎湖郡轄下的「媽宮」便仿其音,
轉稱「馬公」沿用迄今。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領有澎湖之後,
媽宮街因瀕臨港灣,常有軍隊駐紮,四季皆可停泊船隻,
商業活動頻繁,漸漸發展成熱鬧的市街,
在乾隆朝形成所謂七街一市,
道光朝之後,地方教育和商業發展漸趨蓬勃、
到光緒年間,媽宮已發展成「十街二市」的規模。







中央老街自馬公建城以來與居民相伴,是澎湖歷史最悠久的一條街,
短短兩百公尺的閩式商店街,可看到四百多年歷史的四眼井、摸乳巷、
施公祠等,許多在地傳統特產都由此發跡,
澎湖必買的黑糖糕、干貝醬、冰心糕這裡都買得到。





懷舊的街巷中也不乏異國風情,
巴洛克式的中藥行與日式老旅社,
保留當年風華榮景,值得細細品味。




北辰市場是在1985年啟用的新型市場,
與台灣各地常見的公有零售市場相似。
一樓提供蔬果攤商,走上樓則是肉品供應鏈,
各有自己的攬客之道;
而這棟擁有船型曲線的市場建築成為集市的中心點,
零散的攤販外溢在四周街區,
天一亮就掀起了繁忙熱鬧的喧嘩篇章。





文康街除了有名的「鐘記燒餅」,
同一條街上還有益豐豆漿、北新橋牛雜、香亭土魠魚羹…等
排隊名店,隔壁的文化路上也有二信飯糰、老夫妻碗粿蛋餅
這些人氣早餐,早晨的文康商圈可以說是非常熱鬧,



說到澎湖美食最著名的就是馬公市區這間開業多年的「馬路益燒肉飯」。
平價、好吃、份量多的馬路益燒肉飯讓同人吃過後念念不忘。


城隍廟前燒肉飯也是澎湖在地知名的燒肉飯店,
在傍晚用餐時間也可以看到許多在地人騎著摩托車
來買外帶的熱鬧畫面,
店家以燒肉飯聞名,另外可以搭配其他主菜,
像是可以併花枝、排骨、雞腿等等,都可以任意搭配,
另外還有魚排飯、雞排飯、花枝排飯等等,
再搭配一碗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