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舊稱烏崁,名稱由來未見清以降文獻或相關史料有所解釋。
近有著作曰:「社之面邊山谷深險,且海水深呈烏色,即成為社名烏崁。」
命名原則與自然環境的地形息息相關。

由於本地開發甚早,較早形成聚落,
據《澎湖紀略》記載可知,
即清領以來本地屬林投澳所管轄,稱為烏崁社。


日治時期稱為林投澳烏崁,隸屬大山澳辦務署管轄;
大正9年(1920)改歸馬公管轄,稱為馬公街烏崁。
戰後民國35年(1946)澎湖設縣,
本里改名為「烏崁里」迄今。



烏崁傳統的居民主要有葉、許、洪、黃、康、史等姓氏,
其中以葉姓為最大姓,洪姓其次,黃、許兩姓各約10戶左右,
康姓和史姓的人數則非常少。


民居多集中在今204號縣道東、南兩側,
只有少數幾家住在聚落北方的大城山下,
俗稱為「小烏崁」一帶;



民國60年(1971)以後才逐漸有人遷居到今204號縣道西側。
居民以靖海宮為信仰中心,分為4個甲頭輪流負責公廟的常年祭祀。
東甲位於靖海宮東北側,居民以葉姓、許姓為主;西甲位於靖海宮及
洪氏祖祠以西到澎25號道路之間,居民以葉姓和黃姓為多;



南甲位於靖海宮以南,居民主要是洪姓和黃姓;
北甲以葉氏宗祠為中心,目前的民居已橫跨204號縣道東西兩側,
居民大多數都是葉姓。
本地葉氏先祖葉錫類、葉肇揚叔侄二人
於明朝萬曆年間由金門遷至烏崁開墾。
許氏先祖許本,於永曆11年(1657)由金門遷徙至馬公開墾,
後其長子居住在烏崁,次子分居白沙、鎖管港。

另洪姓先祖洪君恩於萬曆年間由金門入墾湖西紅羅罩,
其後裔一支則入墾本地。
烏崁里的民居大都在聚落的南邊及東邊,臨近烏崁頭,
只有少數幾家居住在北邊近大城北山下,
六十年代以後民居才漸漸往西邊遷移。

耕地大都集中在聚落外圍的北邊與西邊,
部分民宅旁也多有菜宅,種著蔬菜。
過去烏崁海岸線相當長,也很美麗,
由烏崁頭往上延伸到溝仔尾、蕭瓜,
是一整片金黃色沙灘、貝殼、砱子頭及灘岩。
可惜因為築防波堤、設抽沙場、及運沙,
使得整個海岸線破壞得面目全非,
難再恢復以前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