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觀音亭,古稱觀音廟、觀音堂,位於馬公市(媽宮北甲西垵仔),

主祀觀音大士,肇建大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寺埕隔水近山,

為信史上澎湖第一座主祀觀音的廟寺。

隸屬闔澎三大公廟、澎湖天后宮交陪廟,

並被登錄為澎湖縣縣定古蹟。

日治時期曾短暫改名澎湖山觀音寺,今時人稱「觀音亭」,

廣義泛指涵蓋觀音亭佛寺與整片海景的海水浴場,

狹義則單指觀音亭佛寺。

文獻記載,最早可考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編修《臺灣縣志》,

該方志載作「觀音堂」,康熙三十五年(1696)間由時任澎湖水師

協右營游擊薛奎倡建。

觀音亭建廟之地綿延至金龜頭海濱,昔時統稱「西垵仔」(亦作「西安」)。

此地帶可扼守大山嶼,亦可遠眺漁翁島與北山嶼,戰略位置佳,

不僅在1622年台灣荷蘭時期之前便有駐軍紀錄,後繼的東寧王國、

大清帝國亦沿用其軍事配置,分別在澎湖的西垵仔、案山、風櫃尾布置守兵,

故觀音亭之設立與清代水師可謂極有淵源。

根據清代康熙朝臣杜臻《澎湖臺灣紀略》一書,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間,時任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發動澎湖海戰攻取臺灣,

便收錄施琅不僅將戰果歸功天上聖母媽祖顯靈、也宣稱獲得觀音菩薩和

關聖帝君靈驗之助的傳說,藉此壯盛軍威、鼓舞士氣,

亦可知清代官方對觀音信仰採取接納的態度。

乾隆二十九年(1764),距薛奎倡建觀音亭已逾一甲子,

因時任澎湖水師協副總兵官江起蛟卒於任內,

繼任的許德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才上任,

在地事務遂由右營游擊戴福代為護理。

戴福主導了觀音亭的重修事宜。

今觀音亭右廂房(龍王廟)神龕兩側置有楹聯:

「祥雲靄靄來南海、甘露湛湛潤炎方」,

年款:「乾隆甲申年仲秋」,落款「護理副總兵官戴福敬立」,

便為戴福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間所留下,

此對楹聯也是澎湖觀音亭保存年代最早的文物。

乾隆四十六年(1781),觀音亭再起工事,

此次工程為撤基重修,落成後遂觀音亭成第二代建築格局,

捐資主導者為時任澎湖通判陳銓,以及澎湖水師協馬蛟、溫靖

與魏大斌等亦在捐修之列。

嘉慶十年(1805),澎湖水師協王得祿、

陳景星、聶世俊等又倡捐重修。

光緒元年(1875),例貢生黃學周發起重建鳩資,

並根據紅木埕武聖廟所存〈新遷武廟碑〉載,

時任澎湖水師協副總兵官吳奇勳亦在響應之列。

光緒十年(1884),清法戰爭戰火延燒至台灣北部雞籠、淡水,

翌年(1885)3月29日爆發澎湖之役,法軍船艦砲轟澎湖各處砲台,

觀音亭為軍區,且鄰近金龜頭砲台,未能倖免於砲火,

又因當時駐紮媽宮的粵勇、浙江台州勇趁亂劫掠廟寺文物,

而法軍在犀曆3月31日占領澎湖之後,

觀音亭一時滿目瘡痍。

清廷和法國締結《中法新約》後,

法軍遂於新曆8月4日撤出澎湖全境;

新任澎湖通判程邦基隨後履任,

開始主導媽宮城隍廟、澎湖觀音亭等重修事宜。

觀音亭於光緒十二年(1886)重修竣工,

程邦基題「大慈悲」匾敬獻。

光緒十七年(1891)時任澎湖水師鎮總兵吳宏洛捐銀修葺。

日佔臺灣、澎湖之初,便著手進行全域舊慣風俗調查,

因日本亦是信篤佛教的國家,便將日本佛教引渡至臺灣,

傳入澎湖以日本臨濟宗為主。

根據明治三十年(1897)調查報告,

觀音亭被列入「臨濟宗妙心寺派」,

為京都大本山妙心寺分寺之一,

另起日本佛教宗派名稱「澎湖山觀音寺」。

日治時期的觀音亭香獲得政府支持,故香火鼎盛,

日本和當地香客不絕,亦因地理位置背山面海,

可遠望漁翁、白沙星羅諸島,風光殊勝,

曾被《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為觀光勝境。

大正十五年(1926)8月,觀音亭年久失修,

《臺灣日日新報》刊載〈重修古廟〉一文,

報導澎湖紳商鍾紅樟等向政府申請經費募集許可,

預計以三年時間募款,替觀音亭籌措改建經費。

昭和二年(1927)三月,澎湖觀音亭重建動工,

同年10月,觀音亭改築工事告成;

昭和十九年至二十年(1944-1945),

太平洋戰爭戰火延燒至澎湖,

馬公街、觀音亭一帶也遭到盟軍空襲毀損,

民國38年(1949),隨國民政府於國共內戰中失利,

大批軍眷、難民湧入臺灣,當地軍舍不敷使用,不少軍隊駐紮

各地廟寺、民房或宗祠,觀音亭亦不例外。

中國佛教會亦在此時期入主臺灣佛教界,

來自南京的廣慈法師約民國39年(1950)駐錫觀音亭,

並進一步接掌觀音亭管理事務。

觀音亭建寺歷時悠久,清領時期便經歷多次修築,

可考建築外觀格局經過四次變化,現今觀音亭外貌乃奠基於

日治時期昭和二年(1927);主體建築為「兩進落五開間」,

俯瞰廟身呈現正方形,左右添加護龍各一,則整體呈現

「兩進落七開間」之格局,

連結的穿廊兼具護龍與迴廊的功能。

左右護龍後方各置鐘鼓樓的格局,

為當時係具新意且頗為罕見的設計……

澎湖觀音亭在戰後呈現破敗多年,直到民國46年(1957),郭石頭、

鮑霧、蔡陣、許等爵、薛庚寅等地方名士排除政治上層層障礙,組織

「馬公三甲人士組織觀音亭修建委員會」,

總算進行戰後第一次的重修工程,募集38個村里捐資寄付,

順利於民國48年(1959)5月19日落成。

民國74年(1985)11月27日,

觀音亭被內政部登錄為「三級古蹟」,

民國85年(1996)間因應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

現登錄為「縣級古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