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宮舉人鄭步蟾去世於光緒4年(1878),埋葬在今案山里
兒童園對面的山坡,俗稱為「舉人墓」;因為墓碑用白色的
花崗岩打造,有居民稱之為「白墓牌」。

墓園坐東向西,中間是鄭步蟾本人的墓,
側是夫人朱氏的墳墓,北側則是夫人李氏的空壙;
墓庭左右有1對花崗岩打造的舉人旗竿座,分別刻著
「咸豐壬子科舉人」及「光緒六年仲春立」等字;





墓前屈手設有圓珠及石獅各一對,
山靈碑(土地公)則設在最北邊。
-現在的案山里本來位在馬公灣東南岸的一個小半島上,
稱為大案山,和西岸的小案山(相距約200公尺)把馬公灣
分割成南、北兩部分。


大案山海岸彎曲,水深港靜,漁船出入相當方便,
半數以上的居民都以漁撈維生,
是早年東西澳中漁業最興盛的聚落。







漁民常在小案山嶼到風櫃尾(今風櫃里)之間的海域從事潮間帶的
漁撈活動,入夜之後海上常常有明滅的漁火和天上的繁星相映,因而
贏得了「案山漁火」(澎湖八景之一)的美名。


大正8年(1919)大案山被日本海軍劃為馬公要港一部分而成為禁區,
全部的居民被日本人遷到今案山里北極殿到經國路之間安置。
目前只知道當時的大案山聚落北、東兩側都有丘陵,西、南兩面臨海,
最北約到今205號縣道一帶,東與今前寮里相連,
至於內部的空間則已完全無法查考。





澎湖早期文風不盛,綜觀清領時期澎湖廳獲取舉人功名者,
包括「欽賜舉人」辛齊光與「開澎進士」蔡廷蘭在內,
全澎湖具備「舉人」身份者僅有四名,
其中媽宮社東甲便出了兩名舉人,
分別是鄭步蟾和郭鶚翔(1839-1907)。




鄭步蟾較郭鶚翔年長且早逝,郭鶚翔在光緒28年(1885)間,
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5],因不願接受日本統治之故,
舉家搬遷至原籍(福建漳州),
光緒33年(1907年)郭鶚翔在福建溘然長逝,亦安葬於斯,
鄭步蟾位於案山的墓園也成為全澎湖除了蔡廷蘭之外,
唯二正式考取「舉人」功名的清代墓葬。



鄭步蟾(1831-1878)為清領時期澎湖媽宮人士,
曾於咸豐二年(1852)間考取壬子科舉人,亦是澎湖當地著名文人,
並曾出任澎湖文石書院山長,對地方文教貢獻良多,
光緒四年(1878)過世後,鄭步蟾在家中停柩兩年,
直到光緒六年(1880)才下葬於案山塋地(今案山里)。


鄭步蟾膝下有四子順利成年,
前三子鄭祖堯、鄭祖模和鄭祖揚(即鄭子清)為正室夫人李安英所出,
四子鄭祖年為側室夫人朱日春所出。
光緒28年(1885),清廷與日本帝國簽署〈馬關條約〉,
台灣省正式被割讓予日本,四兄弟遂達成協議:
長子鄭祖堯與四子鄭祖年舉家搬往福建廈門,
二子鄭祖模和三子鄭祖揚則續留澎湖,
故而鄭步蟾塋地係由鄭祖模和鄭祖揚的後代負責主理。




鄭步蟾墓碑堂號「漳溪」,取原籍漳州龍溪之意,
碑文:「皇清誥封朝議大夫顯考鄭公諱步蟾佳城」,
「光緒庚辰年仲春之月吉旦」,
「男祖(堯、楷、揚、季、儀)
孫掄(昌、甲)等仝立石」,
對聯:「垂裕後昆詒燕子」、「恢光先緒賴龍孫」。



正室李夫人墓碑堂號「漳溪」,碑文:
「皇清誥封恭人三代顯妣鄭門李氏之壽域」,
「光緒庚辰年仲春之月 吉旦」,
「男祖(堯、模、揚、季、儀)孫掄(昌、甲)等仝立石」,
對聯:「福如東海貞松茂」、「壽比中天寶婺輝」。




側室朱夫人墓碑堂號「漳溪」,碑文:
「皇清誥封恭人四代顯妣鄭門朱氏之佳城」,
「光緒貳拾年仲冬之月穀旦」,
「男祖年孫允(臧、元、文)仝立石」,
對聯:「牛眠卜兆多孫子」、「鶴駕追隨大丈夫」。





惟李安英早卒於光緒四年戊寅(1876)四月十九,
卜葬於漳州府龍溪縣古縣社;
故李氏於案山的塋地實為一空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