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衛位於馬公市東郊,約3公里的地方,
東往湖西地帶及北上白沙地區的要衝地點,
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

明朝永曆15年(1661),鄭成功進入澎湖,設置「安撫司」
於暗澳,並分派陳廣為澎湖守將,率領楊祖為一標守東衛,
此舉除了防衛廳署的安全外,主要任務則是防範倭寇
及紅毛番之搶劫、偷渡及走私等。





而東衛即由於衛戍地點位於這三處的最東邊,
亦即有東方防衛之意,故取名為東衛。
由地名的形成來看,可知命名的原則與軍事組織及位置的
方向有密切的關係。


明末清初,最早前來東衛開墾的是莊姓人家,
定居在現在的203號縣道與東衛國小之間,俗稱為
「後厝山仔尾頂」或「山仔尾頂」的小山丘東南側。
約在同一時期來的陳姓,也在附近定居。





比較晚到的呂姓,則另外選擇在更東南的拱北山西麓一帶定居。
本地呂姓先祖呂成都,於永曆元年(1646)至10年(1656)間,
福建金門遷徙至本地開墾,族人後有西遷西嶼、望安、大山與拓墾者,
其後裔子孫又稱為東衛呂氏。


由於本地甚早開墾,據《澎湖紀略》記載可知,
即清領時期以來,本地即稱為東衛社,直至清末皆屬東西衛澳管轄。




日治時期稱為東西澳東衛鄉,隸屬隘門辦務署管轄;
明治42年(1909)歸屬文澳區東衛鄉管轄,
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

戰後,於民國35年(1946),在每200戶設為一里的原則下,
把東衛和北鄰的安宅及山尾兩個小聚落合併成「東衛里」。
民國40年(1951),為了方便實施地方自治,把安宅和山尾
獨立劃設為「安宅里」之後,
本聚落仍稱為「東衛里」迄今。





目前東衛里的居民以呂姓為最多,其次是莊姓和陳姓,
居民多分佈於現在的202號縣道兩側,分為五個群落。







聚落東端稱為「東厝」,住屋多坐東朝西,以呂姓為主,
也有部份由菓葉遷來的陳姓;北側的山尾頂一帶稱為「後厝」,
居民主要是蔡姓和陳姓,也有少數的莊姓;








東衛天后宮後面(北側)一帶稱為「西寮」,
大部份的居民都是呂姓長房的後裔;
東衛水庫邊緣到天后宮之間稱為「下寮」,
居民大多是呂姓和莊姓;
東衛派出所以西到203號縣道轉彎處一帶稱為「西窩」,
居民也以呂姓居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