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東文兩里昔時合稱「文澳」或「暗澳」,
是澎湖最早開發地區之一。

西文里最早稱「穩澳山」,始見於明天啟朝《皇明世法錄》,
以後至清雍正朝止,又被稱為「暗澳」,如《臺灣府志》記載:
「一曰暗澳:在大山嶼之東。原有土城,今圮,巡檢司署在此。」
乾隆5年(1740)時又稱為「文澳」,更名原因不詳。



乾隆初可能是文官衙署所在或文風漸盛,
而把「穩澳」或「暗澳」更名為較雅當的「文澳」。
此「文澳」一名自乾隆初終清至今,成為本里最普遍的稱呼。
戰後本地改稱為西文里,命名之原則當與所在位置有關,
即位於原「文澳」西邊,故以「西文」為名。



本里林姓先祖林啟鸞,早於明朝永曆年間即由福建泉州晉江縣
入墾本地,後世子孫在文澳及澎湖各地發展,又稱為文澳林氏。
本地由於開墾甚早,清領早期即已形成聚落。




清領早期的文獻以隱澳、暗澳等為聚落名稱,
至乾隆年間的《澎湖紀略》記載:
「東西衛澳(紅毛城址在文澳西):⋯、文澳社(舊名暗澳。
廳署暨書院俱在此)、⋯。」
即自乾隆年間以後,本地以文澳為社名,屬東西澳所管轄。
本地乾隆年間建有文石書院,為當時文教發展之中心地區。




日治時期稱為東西澳文澳鄉,隸屬隘門辦務署管轄,
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至昭和十九年(1944)文澳已分為
大暗澳(大文澳、文澳一保)及暗澳底(小文澳、文澳二保)兩部分,
本地屬大暗澳,為馬公街所管轄。
戰後本里改稱為西文里迄今。




民國86年(1997)本里興建了新的馬公市公所,
成為綜理市務的中心地區。
現在的西文里開發很早,清領初期就已形成聚落,
可能是因為位處媽宮灣東北端的岸邊,
比較隱蔽而被稱為隱澳或暗澳,
後來又訛寫成讀音相近的文澳。


由此可知到乾隆年間以後,
西文、東文這兩個聚落就合稱為文澳社,
早年的文澳分為東、西、南、北四甲,
東甲、北甲的居民以林姓為主,
林姓先祖早在明朝永曆年間就由福建泉州晉江縣入墾,
後世子孫陸續繁衍,成文澳林氏。



西甲由雜姓所組成,而南甲就是現在的東文里。
東文里的居民有蔡、莊、陳三大姓,
其中的蔡姓,據說是300年前由金門到興仁,
再遷東文,搭草寮種絲瓜維生,
後來才繁衍成東文聚落。



西文里和東文里一直都是傳統的農村聚落,
境內有廣闊的旱田。
西文里的居民大多聚居在徂師廟北側一帶,
也有少數散居在西端「山仔尾」及東北方「山寮」一帶;
居民的信仰中心文澳祖師廟則處在
聚落西南側的海岸邊,
其他的地方大多是旱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