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衛位於馬公市東郊,約3公里的地方,
東往湖西地帶及北上白沙地區的要衝地點,
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

明朝永曆15年(1661),鄭成功進入澎湖,設置「安撫司」
於暗澳,並分派陳廣為澎湖守將,率領楊祖為一標守東衛,
此舉除了防衛廳署的安全外,主要任務則是防範倭寇
及紅毛番之搶劫、偷渡及走私等。

而東衛即由於衛戍地點位於這三處的最東邊,
亦即有東方防衛之意,故取名為東衛。
由地名的形成來看,可知命名的原則與軍事組織及位置的
方向有密切的關係。

據地方耆老表示,安宅地貎北高南低,避風效果尚佳,
所以種植蔬菜的菜宅特別多,而菜宅在可稱為宅仔、
宅內、宅仔內、宅仔腳及宅腳等,


由於澎湖東北季風強勁,居民多以老古石或亦武石砌建
防風牆,這一畦畦圍著防風牆的菜圃,
便成了宅腳嶼地名的由來。

在清乾隆三十六年,稱為宅腳嶼社,屬大山嶼東西衛澳管轄,
到了光緒十九年則稱為蚱腳嶼社。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年改稱宅腳嶼潭鄉,屬文澳區管轄;
大正九年(1920) ,再改為馬公街宅腳嶼。

戰後,於民國35年(1946),在每200戶設為一里的原則下,
把東衛和北鄰的安宅及山尾兩個小聚落合併成「東衛里」。
民國40年(1951),為了方便實施地方自治,把安宅和山尾
獨立劃設為「安宅里」迄今。

安宅里的人口雖然遠比東衛里少,
但是也分為5個群落 :
公廟「周王廟」以東到203號縣道之間稱為「東厝」,
居民以謝姓為主,另外還有幾戶胡姓、蔡姓人家;
周王廟西側一帶稱為「下厝」,居民以姓居多;

聚落北側一帶稱為「頂厝」,
居民以薛姓居多,王姓次之;
聚落西側稱為「西寮」,居民以李姓為主,
蔡姓居之,呂姓及胡姓也各有一戶。

早年安宅聚落南側(今203號縣道以西)是一個寬約205公尺的海灣,

大約成東窄、面寬的橫漏斗狀。北岸距周王廟約20公尺,現在廟前西側

第一排民宅的門口就是海岸,早年居民曾在廟口填土來擴大廟埕,

再用石條砌築成階梯式的堤岸。

海灣的東端大約到今203號縣道西綠(今社區暨農漁民活動中心東側),

然後由東向西逐漸開展,到最西端的「鴨母窟」附近,南岸都是池勢緩緩

向南上升的潮間帶及岩礁;

日治時期設有一道寬度僅容一輛牛車通行,

長約20公尺的水泥橋,俗稱為「宮口橋仔」,

即今福安橋。

0

發表留言